撰稿/陈冰(记者)
如此富于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两个"施特劳斯"同时上演着票价不菲的新年音乐会。
"这两天有什么打算?"
"去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找个地方消磨辞旧迎新的晚上是关键,至于来的什么人,演的什么曲目,都不重要。反正一个晚上开开心心地过去了,日后回忆起这个晚上怎么过的,剩下的也就两个关键词:维也纳、音乐会---将这拿出去,就很体面了。
网上有人说,新年音乐会,就像旧时富豪人家庞大的哭丧队和今日富豪人家庞大的婚庆队,来头越大越好。至于到底哭点什么庆点什么,好像没有人关心,都是做给外人看。这么多所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无非也就是给大多数(不敢说全部)观众饭后茶余添点体面的谈资而已。
2006年新年元月,如此富于戏剧性的一幕又在上海出现---两个"施特劳斯"同时上演着票价不菲的新年音乐会。
"李逵"与"李鬼"
先后登陆上海的两个"施特劳斯",一个叫"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一个叫"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乐团"。
先来说说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它的英文名称是"ViennaJohannStraussCapelle"。乐团的英文网站指出,这是由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于1843年亲手创建的乐团,属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随身乐团,曾长期参与施特劳斯家族在维也纳乃至全球的巡回演出。由于战争等原因停止活动,在1977年重建。
当年圆舞曲之王定下传统:穿红色庆典演出服出场,而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也是这个团的独特之处。
此次上海新年音乐会的指挥米夏埃尔·托马塞克(MichaelTomaschek),不仅是该乐团的音乐总监,也是维也纳民族歌剧院(ViennaFolkOpera)的合唱指挥。早在2005年迎新期间,他们就在上海音乐厅进行过4场演出,此次新年之际,乐团又应邀来到上海音乐厅,于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1日演出5场。良好的市场反响,使得合作双方达成强烈意愿,明年元旦再度来沪。
出于对上海乐迷的爱护和尊敬,同时不齿于同胞欺世盗名、败坏维也纳乐团名声,他们郑重向中方指出另一个所谓的"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根本没在维也纳注册过,完全是个临时拼凑的草台班子。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正规的乐团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记者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了半天,也没有查到维也纳有所谓的"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搜索显示,有两个"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ViennaJohannStraussOrchestra和ViennaJohannStraussCapelle),有"维也纳圆舞曲乐团"(ViennaWalzerConcerts),还有一个叫"维也纳圆舞曲重奏组"(ViennaWaltzEnsemble)的室内乐团,但就是没有"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的任何英文介绍,只有相关的中文简介。
也许有人会说,Google又不是万能的,不能因为没有google到,就说人家是不存在的。那我们还是分析他们自己的宣传资料吧。其实,只要这些就足够了。
真假"施特劳斯"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不仅有自己的网站,而且还和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男童合唱团合作出过一张CD。在这张名为《最好的维也纳音乐》(bestofVienna)CD中,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一共演奏了4首曲目。
到网站上搜索,可以看到这个乐团的宣传资料曲目翻译正规,且乐团和艺术家的成员都有英汉双语。对乐团本身的介绍也比较实在,少有渲染夸张的成分。仅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这个乐团的货真价实。因为冒牌货基本上都做不到这些。
我们可以同时去看看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的宣传资料。
很多宣传资料上,只有中文介绍,没有相应的英文。乐团里的重要人物指挥蒂博·舒茨和女高音伊莉沙白·法卡士的名字都未注明原文拼法,按相近的拼法在网上也查不到。
即便是有英文对照的,也是错漏百出。
1.FrühlingsstimenWalzer所有外文名称都未注出作曲者,不合规范
春之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
2.Einzugsmarsch(Marsch是"进行曲",翻译有误)
音乐会入场曲-约翰·施特劳斯
3.Donau-Wellenwalzer(应该是连在一起的Donauwellen)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伊万诺维奇
……
1.CarmenSuit(卡门牌西装?Suite也拼错了!)
歌剧"卡门"片断-乔治·比才
2.OmioBobbinoCayo(不知所云,google一下竟然只有中文结果)
歌剧"嘉尼·奇奇"片断-普契尼
有趣的是,2005年迎新之际这个团就到上海演出过,而且演出的曲目和今年一模一样。不仅如此,连演出的阵容也一模一样!当然,关于演出阵容的简介也是两年之内一字不差:
"舒茨先生今天成为一名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同时,他的父母在他的音乐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同时也继
承了父亲的真传,学到了制琴方面的真谛。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大师。他所制作的小提琴也先后获得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的金质奖章。
"舒茨先生18岁那年夺取了他艺术生涯中第一个国际小提琴比赛大奖,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先后担任奥地利、德国著名的交响乐团首席音乐家长达20多年之久,为自己的舞台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演奏和实践经验。
"后因为对施特劳斯音乐的偏爱以及对施特劳斯本人和其家族艺术的潜心研究,故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施特劳斯作品的演奏中,获得了施特劳斯作品演奏第一人的荣誉和称号。常年在奥地利和德国等国家的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会上亲自率团登台演出,并亲自手拿小提琴演奏,用他的小提琴代替指挥棒指挥全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今天舒茨先生是德奥两国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同时也因为他酷似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外形,在多部关于施特劳斯的影片中亲自扮演了这位圆舞曲之王,并在影片中亲自演奏,获得了公众的关注。……"
仔细读读这些文字,会发现里面所有可以具体指明的地方,全部都含糊带过了。比如"第一个国际大奖"是什么奖?"著名乐团"是哪些团?"关于施特劳斯的影片"是哪几部?"政府奖状"是什么奖?这些问题,一位真正想好好巡演的艺术家的简历里肯定是写得一清二楚的。
介绍中写他制作小提琴,其实这和他的音乐水平一点关系都没有(好的工匠当然不等于好的演奏家)。"亲自率团登台演出,并亲自手拿小提琴演奏,用他的小提琴代替指挥棒指挥全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这句,仔细一看也毫无逻辑关系。难不成还让观众看碟片去喜爱和推崇他?
再来看看那位女高音伊莉沙白·法卡士。遗憾的是,在去年的宣传资料里,居然没有任何这位女高音的资料(难道是演出公司把人家忘了?)。
今年这位无所不能的女高音的资料特别详实。唯一的缺点就是可以具体指明的地方又被忽悠过去了。
不过,据业内人士说,这个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倒也并不算"伪劣",也许来自施特劳斯故乡的人自小耳濡目染,艺术修养摆在那里,这个团两年在上海的演出还颇受欢迎,演出的热烈场面倒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其实,不管观众是出于何种目的去欣赏音乐会,对于古典音乐市场都是一种良性的刺激。这至少表明,大家愿意去听音乐会了,认为在音乐会上花钱值得了。
但是,在听之前,至少应该为自己付出的钱负一次责,只要稍稍在网上查找一下这个乐团的网站或者资料,就不会给蒙了。(本文部分内容摘自schonne的音乐博客,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