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老年痴呆症”隐喻什么?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13:40 东方早报

  朱涛责任编辑 徐佳和

  在这场向近十亿中国观众和海外华人直播,并向全球几千万英、法、西班牙语观众“覆盖”的晚会中,把疾病当笑料,是否会对那些患病者们构成歧视和侮辱?

  长期积淀而成的语言习惯中存在太多具有歧视侮辱性用法。它们亟待通过充分的社
会讨论加以改善。

  目前中国约有老年痴呆症患者500万-600万人之多,而且每年平均还有30万老年人加入这个行列。单就老年痴呆症而说,其学名为阿兹罕默症(Alzheimer’sdisease),本与帕金森综合症一样,没有任何歧视侮辱性色彩,在全世界普遍使用。但在中国被翻译成老年痴呆症这样一个虽通俗易懂,但其实很不准确又极端刺耳的名称,以至于让喜剧演员觉得“好笑”。

  会有人辩护说这是大众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但语言习惯是可以向着更文明、更具人性的方向进化的。“残疾人”曾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残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一轮关于“身残志不残”的社会讨论后才被改称为“残疾人”———虽然仍没有英文中的handicapped(有障碍的人)或disabled(失去一定能力的人)委婉,但总算是进了一大步。

  对歧视侮辱性的语言的麻木沿用,尤其是无道德准则的滥用,实际上正体现出今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尊重、关爱之心的丧失和平等意识的淡漠,这种人性危机又在当代汉语中催生出更多、更狠毒的歧视侮辱性话语。如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所观察,在网络论坛上人们开始将红卫兵式暴力话语翻新使用:鼠辈、跳梁小丑、无耻之徒、猪狗不如……人们还将与自我不同的各种他者冠以贬称:“二椅子”、“盲流”、“鬼佬”、“黑鬼”、“高丽棒子”、“鬼子”、“台巴子”

  这些话语像毒针般在网络论坛甚至人们的日常会话中横飞,戕害着无数涉足公共空间进行交流的人。

  可怕的是,大量践踏人性的话语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横行:有记者居然能将民工为讨血汗工钱跳楼自杀的惨剧称作“跳楼秀”,将人头部被汽车碾过的血腥事故写成《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和《公交车轮从头越》,将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为《“酷”毙三十余人》,将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报道为《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将对小偷在公交车上作案的报道总结为对读者的“温馨”提醒:“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令人无比惊愕的还有,近来国内各大网站纷纷刊载一篇对被控犯强奸罪的NBA球员Kobe的赞美文章,不用提文中的“集体精神例假”等词汇浸透着男性中心的虚妄和对女性的歧视侮辱,单看该文的标题:《强奸也能壮阳》!

  这已完全不是当代汉语语言危机的问题了。从央视春晚“文化盛宴”中麻木不仁的讥讽,到众人网络会话中的恶意诟骂,到大量新闻媒体中的冷血报导和评论,对病痛者、落难者、弱势群体、底层和边缘人物、不同观念者、不同种族-文化组群和个体,以及对异性———简言之对所有与狭隘的“我”不同的人进行语言上的歧视、侮辱和施暴———这种现象在当代汉语的使用中比比皆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