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为“春晚”营造良好的氛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7:50 大众网-大众日报

  “春晚”赖以生长的基础和土壤,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提升与迅猛发展的高新科技。它使此类全国性的共同联欢成为可能,并使"春晚"得到前所未有的制作与传播效应,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审美接受心理又为“春晚”的普及铺设了厚重的根基,这就使“春晚”具备了当代性、科技性与大众性等诸多特点,因而"春晚"类文化活动的存在也就是合理的和必然的。

  在当下,人们关注的重心似乎主要在于"春晚"的质量与存在的机制等等。尤其关于质量,人们对“春晚”寄寓了很高的期望值。人们当然有理由希望"春晚"的质量更高,甚至每个作品都应是精品,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制作体制、指导思想、艺术资源、生产流程等各种原因,注定“春晚”的质量只能是较高,而不是最高。“春晚”的定位是大众文化,而不是典雅文化;是承载了厚重的精神意蕴的全民性娱乐,而不是区域性的文化接受活动;是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最大效应的文化传播,而不是部分人群的孤芳自赏;是集中了具有较大优势的表演人才的互动式狂欢,而不是典范意义上的艺术展演。因此,“春晚”可以营造其他形式不可能营造的欢乐与精神大餐,但不可能制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春晚”可以满足尽可能多的人们的娱乐性要求,但不能满足更多人们的艺术性要求。平心而论,“春晚”所达到的综合效应,仍是目前其他文化艺术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但人们总是不满足。当策划者殚精竭虑、不惜代价从全国调来最具影响的演艺人才的时候,人们会说不乏偏见,不重用新人;当制作者不惜钱财、营造超豪华场景的时候,人们会说形式大于内容;当编导者呕心沥血、建构一个个节目板块的时候,人们会说缺乏精品、流于平庸;当央视解释已经尽到最大努力的时候,人们会说独家经营,没有前途。我们不能不承认社会媒体与大众的声音有着相当合理的因素,但是我们又不能无视“春晚”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绩。以无关痛痒、玩世不恭的口吻嘲笑其无用或者“玩完”是无益的,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颐指气使,指责其这也不是、那也不对是没有价值的,以一年重复一年的充分肯定、适当批评的老调评述“春晚”也是缺乏新意的,当下最需要的是认真与理性地研究问题,以寻觅促进其发展的良方。

  事实上,“春晚”在本年度的许多改进正是体现了对于大众与媒体意见的汲取。比如,对于意识形态气氛的适度淡化与娱乐气氛的增强;对于全国各地优秀艺术精品的引进与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兼顾;注重老人与新人的搭配以及新老艺术作品的交织等等,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其缺憾甚至疏漏也十分明显。编导者过分注重与以往年份风格与特色的衔接,而不能凸显其新意;过分顾及人们接收心理的延续,较多设置小品类节目,以至于质量明显下降。显而易见,编导者是在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态操持着这一万人注目的事业,不敢试验、只许成功的心境制约了人们的创造力。制作与传播体制的单一,同样制约着“春晚”质量的提高。而在同时,人们也欣喜地看到,有的地方性电视台在以较强的实力与独有的特色向央视"叫板",尽管声音还不是特别响亮,但也已经预示,独家经营是缺乏创新机制的,竞争的态势一旦出现,将会大大促进“春晚”类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的转型与提升,也许只有到那时,才会看到更加绚烂多彩的景象。

  “春晚”从来也不是孤立的文化活动,它是集中了全国范围的艺术人才、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是体现了社会、民族与时代精神的公共

性文化活动,人们有理由认定,它必定是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为“春晚”营造一个健康和谐、而又充满竞争与动态机制的氛围,是使这一全国性文化活动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