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香港电影的水文纪录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09:57 南方都市报

  西丁(本报书评人)

  港产片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文化消费中占据了极大比重,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其影响又从银幕和影碟延伸到了图书领域。近年内地陆续出版了一批颇具分量的关于香港电影的专著或者评论集,但总的来说,其数量仍然屈指可数,每次去香港,总要去书店逛逛,《电影批评面面观》、《张彻回忆录》就是这样来的。所以,看到香港资深影评人石琪的书
在内地出版,异常欣喜。

  与香港电影旺盛的创作力相对应的,媒体给予电影的关注和报道数量也相当的巨大,除了《电影双周刊》这样的专业杂志之外,大众媒体每天都有专版用来刊登影评,因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影评人;这种特殊的电影文化氛围又反过来为电影产业准备了人才。导演彭浩翔从小喜爱电影,中学时代就给报纸撰写影评,最终走上了导演之路。影评人石琪同样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为《中国学生周报》撰写影评,后来为《明报晚报》、《明报》撰写每日影评,一写就是三十余年,堪称香港电影的见证人——这本《香港电影新浪潮》收入的就是石琪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迄今在《明报》等媒体上撰写的部分影评,确切地说,仅仅是关于“新浪潮”导演的作品评论,包括了谭家明、徐克、许鞍华等在内的这16位导演,这16人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影评几乎涵盖了16位导演的几乎所有作品,共236篇文章。

  一直以来香港电影都以极商业化的大众娱乐电影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本评论集虽然以新浪潮导演为主体,但所评论的作品却并不限于新浪潮,而是一直向后延伸,直至2005年最新电影。

  石琪的这本影评集对于内地读者来说,最大的意义倒不在于他对于“新浪潮”的评价,反而是让我们看到影评人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们留存了一份关于香港电影的历史纪录。这份纪录时间跨度二十多年,几乎将港产片力作一网打尽(呈现在本书中是每一位导演的每一部作品的评论)。假如香港电影是一条长河,那出自同一作者的这份影评集就是一份水文纪录。时间的跨度固然令人惊叹,而文章质量的稳定性尤令我感到讶异。全书的影评均在千字左右,甚至同一部电影的评论分成连续的三篇,带有明显的报纸专栏的特征。以本人曾经身为影视评论版编辑的经验,一个影评人在同一家媒体每天撰写字数相等的影评,持续了三十年,这在内地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光是这一点,也足以令我对这本影评集充满敬意。内地大众媒体娱乐版的扩张也不过是近三四年的事情,经常性刊发影视评论仍然是少数报纸的奢侈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媒体在影视评论的稳定性上可以成为我们的标竿。

  图:

  《香港电影新浪潮》,石琪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45.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