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与俄罗斯作家一席谈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0:16 哈尔滨日报

  “哈尔滨,是我们向往了很久很久的地方,今天终于来到了这里!”昨天,记者采访了俄罗斯作家代表团的作家时,他们激动地说。

  俄罗斯著名作家、著名诗人、莫斯科作家协会秘书库佐夫列娃·塔吉娅娜·维达里也夫娜,莫斯科作家协会会员、俄罗斯记者协会会员、著名小说家、散文作家、时评家、政论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总编辑哈里切夫·伊戈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著名诗人、莫斯
科大学哲学系博士、莫斯科作家协会秘书涅琳娜·加里娜·尼古拉也夫娜等俄罗斯作家代表团一行3人前日抵哈,参观了太阳岛艺术馆,索菲亚教堂、肖红故居等多处哈尔滨市的人文景观。

  67岁的塔吉娅娜的著作有《穿越雪地》、《远方的飞翔》等16部诗集,伊戈尔的著作有长篇小说《克里姆林宫幻影》等3部,他担任总编辑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到今年1月正好是创刊80周年,加里娜的著作有《访问》等4部诗集。俄罗斯作家代表团在哈期间将与8日抵哈的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作家一同进行中俄文学论坛等关于哈尔滨的一系列采风活动。

  记者通过翻译与3位来自莫斯科的作家进行了对话,他们一致认为,哈尔滨是一座洋溢着诗歌和音乐氛围的江城。伊戈尔说,他们都是第一次到哈尔滨来,索菲亚教堂的雄伟壮丽让他们想起彼得堡的冬宫,哈尔滨人对这座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他们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十分神往,同时说明如今的严肃文学遭遇冷遇已经是世界性的问题,经典作品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名著只能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读到,网络夺走了众多的青少年读者,这也是俄罗斯文学面临的严酷现实,但他们坚信文学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永恒的,他们要用自己的笔写出哈尔滨的城市风情。他得知中国也有《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相当惊奇,他说,文学艺术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它永远给人类以精神的力量。

  采访过程中,记者对俄罗斯文学、电影、音乐、绘画、舞蹈的了解,引起了女诗人加里娜的兴趣,当她得知记者看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时说,这么新的电影哈尔滨人都看过,她问记者对这部电影的观感。记者说,就是俄罗斯的《泰坦尼克号》,女诗人边竖大拇哥边回应了一句中国俗语———恰如其分,真令人刮目相看。

  塔吉娅娜特别要求去果戈里大街观赏老摩电,因为她同时还是莫斯科城保留的环城有轨电车杂志的总编,她介绍了莫斯科把环城有轨电车作为城市的一景保留下来,让全世界的游人乘坐,这是莫斯科的名片。两位女诗人对中国的孔子、李白、杜甫都十分熟悉,她们还共同喊出了一个中文名字———李清照。

  鉴于哈尔滨市在中俄两国关系史上,特别是在民间交往与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俄罗斯作家来哈尔滨希望能够接触采访一下普通市民,把中国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发表在俄罗斯的杂志上,写出他们的勤劳和善良,写出中俄人民的友谊,写出冰灯的美丽和神奇。他们称采风活动充分发挥了作家、艺术家在两国交往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把哈尔滨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现状落于笔端,他们非常感谢热情的哈尔滨人民,再次使用了一句中国的成语———乐不思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