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陕西“闹”元宵风情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6:07 三秦都市报

  如果说花灯烘托出了元宵节的静态喜庆气氛,那么,能使元宵节欢腾鼓舞动起来,并且营造出热烈氛围的活动无疑就是“闹”社火了。我省著名民俗学者王仲一先生日前向记者介绍了陕西社火的相关知识。

  “社火”是我省民间一种广泛、传统性的群众娱乐活动。“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是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宋时范成大云:“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
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陕西更是农、牧、副、渔等各业兴盛,人民希冀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各种祀社风俗便应运而生,社火逐渐成了必不可少的项目。过去在农村,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社”即成为乡村民众有组织的自然单位。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主经办这些事务由“会社”主持。每逢迎神集会,庆贺喜事时,会社必然举行游艺活动,“社火”就诞生了,它与“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孪生姊妹,俗话说:“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含意深远。

  我省的社火活动,据史载,西汉、隋、唐及宋明时代,以“灯节”、“龙舞”、“狮舞”为主要形式的社火杂耍,发展到历史上的兴盛时期。那时,每逢皇帝登基或年节,战事稍息,京城长安以及边陲重镇,都要张灯结彩,官社民间均有社火盛会。元宵灯节,灯会时,游艺日期还会多延五至七日。南宋到明初,由于战事连绵,社火活动略逊于前代,但民间各种分散的戏剧、杂曲、说书、小说却兴盛一时。如今,我省各地流传下来的众多社火脸谱、曲调、词目、扮演模式,多属明清两代传袭下来的,特别是社火中一些有特技特艺的狮子、龙舞、龙灯、竹马、芯子等,艺术生命力旺盛,不以时代变化而被磨灭,代代沿袭相传。

  陕北、陕南和关中社火的不同特色

  我省民间社火因地域不同,其称谓、形式等特点也各异。

  在陕北,如榆林、佳县、洛川等地,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演出的是一种老秧歌,其组成队形长,人员广,声势大,歌舞同唱,锣鼓相助,俗称“打社火”;同时,伴演高跷、芯子、狮舞、龙灯,故又把秧歌队叫“地摊子”,属于传统社火中的一种形式。

  在陕南,如商南、洛南等县,称社火为“花灯会”。花灯指仪仗灯与狮舞、旱船、竹马、踩云、小车、地蹦子等各项杂耍艺术形式的总称。如果加上玩“龙”,再配上龙灯的各种灯具,则统称为“龙灯”。“花灯”不包含“龙灯”,“龙灯”则包含全部“花灯”。大场玩花灯时,有的龙灯在前,狮子第二;有的把狮子排在第一,龙灯在后压轴。

  在关中各地,由于大多数县份山地、平原兼有,聚散容易,走村游村方便,故在统称“社火”的前提下,各地又有不同的称谓。在泾县、三原、高陵、临潼、华县、咸阳、礼泉、乾县一带,其社火习俗是,扮演社火统称“耍社火”,其它称“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秧歌也有称“耍秧歌”、“唱秧歌”的。“耍”,包含扮演者为民众自乐自娱,有休闲玩闹之意。在长武、永寿、彬县一带,流行一种别具特色的舞剧式的“地摊社火”,它只在晚上“耍”,比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装芯子等社火更为普遍。在关中许多县市,凡耍社火,不一定拘泥于晚上,且有白天游乡转场耍的,也有转村分户进户耍的。这种白昼耍的社火,多是锣鼓队、竹马、高跷(亦称柳木腿)、芯子等,他们有的跑村转户,有的逐户表演庆贺;昼夜连耍的社火,多是龙灯、竹马、狮子、高跷、秧歌、旱船相配,其区别不仅是化装、灯光的区别,主要是烟火、锣鼓固定敲打、表演时道具顺手以及夜间险景、险场的配合。同样的竹马、狮子,白昼与夜晚游艺演出,其效果迥然不同。

  一般来说,关中东府的社火尚武,有马社火,即用马车装扮的社火。有血社火,即杀气腾腾,动刀动枪,血肉横飞等惊险场面,关中西府的社火尚文,即寓意于戏,讲究技巧,以玄、妙、佳、绝取胜。

  耍社火的四个步骤

  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我省各地的耍社火计划和活动一般按四个步骤进行。

  一、试。也叫“试耍”,就是“挑战”的意思。主张耍社火的村子,先由一方装扮社火试耍,在本村游行,带有发动群众的意思。然后到邻村去活动,到哪里去,哪里必须热情接待。设立香案,摆上糖果、饮料,鸣放鞭炮,以示欢迎。这样一日数次去“挑战”,直到邻村答应“应战”,共同耍起来为止。

  二、骂。有些村子本来不想在当年耍社火,主张耍社火的一方就会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刺激对方。“先礼”是装扮一些轻松愉快的社火,让对方欣赏,意在引起兴趣;“后兵”是故意在社火的内容中插进挑逗性的节目,如《伐子都》、《取长沙》、《杀四门》、《战七雄》、《灭六国》等内容,寓意于戏,来刺激对方“应战”,参与到耍社火的行列中来。

  三、闹。人们之所以将耍社火叫闹社火,闹是竞赛的意思。目的是要闹出乐趣,闹出艺术,闹出水平,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美的享受。如扮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要使京娘站在赵匡胤手举的蟠龙棍上,这样能给人以玄妙的艺术感受,十分引人入胜。

  四、赛。就是会演比赛的意思,俗谓“下场子”,会演的规模有大有小,或以县为单位,或以区为单位,或以片为单位。这种会演、赛演事先都有通知,由有权威的、懂行的或文艺尖子人物,组成评比委员会,边观摩边评,最后评出等级或优胜者。这对传统的社火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社火的表演与伴奏习俗

  社火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各地略显不同。就表演的时间说,分“白社火”和“夜社火”。“白社火”多在平原地区,专在白天耍;“夜社火”多在一些原区、山区,即晚上在麦场或庭院点起柴草照明而耍的社火,所以也叫“黑社火”。“黑社火”一般不用交通工具,而是轻装简载进村串户,十人左右就可以开场;演出时,先化装好的某些角色先上场,其他依次化装、表演,边舞边唱,中有道白、快板,并以锣鼓乐器配合;也有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因而,有些地方把这种社火演出叫作“笑谈”、“曲子”、“跑场”。就交通工具而言,有些地方把社火分成“跷腿社火”、“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背宝”)、车社火、抬社火、地摊社火(包括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就表演形式而言,可分为抬扮型社火、表演型社火和杂耍。这些,都往往由各地的民间社火习俗,以及拥有的耍技水平所决定。

  我省各地的社火伴奏习俗,都采用一套牛皮大鼓,构成一套的称“社鼓”、“社锣”、“社钗”,最少各一件,也有一套配六套铜器的,搭配成一套打击乐;但在乾县、周至、户县等地,演出的“牛拉鼓”、“蛟龙转鼓”、“板火对”等,锣鼓钗铙等多至百面,因而称“百面锣鼓”。这种锣鼓,敲打起来,如雷震耳,威震山川河谷,响彻平原村庄,听到这种如雷贯耳的锣鼓声,人人精神振奋,大地为之苏醒。每逢元宵节来临,这耍社火的锣鼓声,如报春的惊雷,宣告严冬的过去,迎接新春的到来。不论男女老幼,听见这报春的锣鼓声,都争先恐后地赶来,为社火队帮忙助威,兴高采烈地观看社火队的表演。锣鼓的敲打法,各村各庄都有一套祖传的乐谱,大多数热心的青壮年,都会跟老辈子人操练演习,无论谁拿到手里,都按传统的乐谱敲打,配合默契,丝毫不乱。社火队转点行进,敲锣打鼓的做前导;摆场表演时,将锣鼓摆在一个半圆形的弧段中点,锣鼓一响,立即开始表演。锣鼓点的快慢节奏,可根据表演节目的情节而调节,人催鼓点,点随人步,相互配合,和谐自然。每场表演完毕,锣鼓即止;转场移点,重开锣鼓。

  一般表演场点,每年都照例进行。首、末两场都要在本村大场子内举行。也有在本村或被邀请的村子一些农户的家庭院落里举行的。每到一家大门口,主人要燃放鞭炮表示欢迎;进入院内,主人要端上一席事先准备好的菜肴,放到院子里的桌子上,拿出黄、烧两种酒,请耍社火的、敲锣鼓的,轮流吃菜喝酒,有的还分给香烟,表示欢迎和酬谢。经过短时间吃喝寒暄之后,社火头便下令:“敲打起来!”随着锣鼓的敲打,耍社火的便在排演好的节目中,抽演3—5个节目,就算完成了任务,给入户者带进了吉祥的福音。然后,社火头传令,向另一家转移。这样,每晚演七八家,从正月初三到元宵节,直到全村演完为止。

  有一个风俗:在新生儿的家里演出,若主人有意,第一个节目,总要演《关公出五关》,当“关公”耍到登桥(上到桌子上)后,主人家便抱着小孩,扮演关公的角色用他的红脸在小孩额前一摸按,小孩额前则留下一个“红记”,并从小孩的脖子上拿去主人准备的一个用红线绳结成的锁带,锁带上一般拴着几个“零钱”,作为“封喜钱”。这些表演俗称为“过关”,表示收小孩为“义子”,藉“关老爷洪福”,保佑孩子无灾无难,长命百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