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著名舞蹈艺术家 戴爱莲在京病逝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7:5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9日17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戴爱莲先生治丧办公室定于2月17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
戴爱莲先生遗体送别仪式。(中新)

  戴爱莲:用脚尖引领现代中国舞蹈

  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陈列着世界四位杰出女性舞人的肖像艺术品,其中之一便是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的石雕头像。在中国舞蹈界,人们都把戴爱莲尊称为戴先生。她在从英国回到国内的65年中,用她的脚尖,带领着现代中国的舞蹈从抗战烽火中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戴爱莲,祖籍广东省新会县,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5岁开始学习舞蹈,10岁进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4岁赴伦敦,安东·道林((Anton Dolin)、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在当时芭蕾与现代舞相互对立的状态下,戴爱莲已经有了博采众长,发挥创造的开放意识,这对她以后的艺术道路具有积极意义。193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

  戴爱莲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毅然回国,先后在香港和内地进行义演,主要舞目有:《思乡曲》《卖》《拾穗女》《游击队员的故事》等,表现出舞者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和祖国命运的关注。在此期间,她以极高的热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大师张大千、叶浅予等交往颇深,从中受益匪浅。

  在她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中,自编自演的独舞《瑶人鼓舞》《哑子背疯》等颇具影响。前者是她到瑶族聚居的山区采风后加工而成;后者是提炼戏曲片段(一人扮演两人的“老背少”)。它们与戴爱莲同一时期创作的《巴安弦子》(藏族)、《嘉戎酒会》(苗族)、《青春舞曲》(维族)……舞蹈组成了色彩绚丽的“边疆舞蹈晚会”在重庆演出,风靡了大后方。她是将散见于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加工为舞台艺术品的开创者,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代表作品

  《荷花舞》是她的代表作,舞蹈取材于流传在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曾有刘炽等艺术家对其进行过加工,1953年,戴爱莲以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造,舞蹈形象鲜明、动作流畅、结构凝练,于简洁中见功力。

  另一部传世之作是女子双人舞《飞天》,创作于1954年,它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成功地运用了戏曲中的“长绸舞”,把它加工为独立的纯舞蹈艺术。舞蹈追求的不是敦煌壁画的描摹再现,而是以绸带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表现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

  《荷花舞》与《飞天》先后于1953、1955年参加在柏林与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并获奖;1994年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至今久演不衰。(本报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