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娱坐家20060213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2:27 京华时报

  八卦之声★陈白村

  蔷薇处处开

  张蔷将出第三十张个人专辑了,对她来说,这并不算什么惊人的成绩,但想想很奇怪,当年,偌大的歌坛,是怎么容下她那样一个声音的?

  16岁出道,顶着一头妈妈给她烫的爆炸头和画得青肿的眼影,走进录音棚,一夜间成了全中国最红的女歌星,20多张专辑的总销量2000万,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认定的全球唱片销量榜第三名。她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唱片公司,她的专辑每天要卡车拉运———这都是八十年代才有的奇迹。

  但奇怪的是,她的声音并不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所能接受的声音,甚至到现在也不是。多少年来,女歌星的声音一定要甜、要纯,像凤飞飞这样豪放一下,或者像龙飘飘这样浑厚一点,就已经到了头。而张蔷的声音,简直像是来自

火星,但他们就这样把她放进了录音棚,由着她唱,连一点战战兢兢的想法都没有。大概因为,那个时代是本书就能卖上七八十万册,更何况音乐专辑?一个女孩子,音准节奏感都不错,还肯这么火暴,总之是不会错的,肯定不会亏本。这都是只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会有的事,是时代替她打了保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也特别适合她,突然放开了,人们有点手足无措,快乐显得癫狂。人们的张扬显得滑稽和夸张,最流行的发型是爆炸头,最受欢迎的服饰是白色的半透明紧身裤子配上火红的上衣,内裤的边缘被勾勒出来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的所谓时局环境才能容得下一个张蔷,或者说,她是应运而生,来配合这个兴致勃勃的时代。

  后来她远走澳大利亚,说是为情为学业,更多是时代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可能还会为她的一点余热容下她,却难免处境尴尬。所有倾国倾城的人做出的决定———即便是气鼓鼓地把一件衣服扔进箱子里,其实都有时代在背后牵线和撑腰,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微妙的地位。

  再回来,她成了一个面目平和的中年女子,经历了婚姻失败,安静地养育孩子,照样出了几张专辑,听起来却不像她,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她了。从前那个她,是被“八十年代”附身了;现在,八十年代抽身离去了,她开始变得不像她,从前的她,猛然间恍若前生。

  只有她那些歌,像带刺的、火辣的蔷薇,开在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角落落,证明这一切不是虚妄。

  厨房机密★胡元骏

  小人或许不可少

  厨房里总会有一两个挑拨是非和溜须拍马的人。这已经是个定律,和任何单位一样,似乎没有这些人的存在,就显得不那么完整。

  在我看来,溜须拍马和挑拨是非的是一路人,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这方面发挥到极致的,当属绰号“针儿爷”的老唐了。他的手艺中等偏下,在厨房里的地位却数一数二。他的两面派作风具有和珅的风范,

厨师长说煤球是白的,他绝对不说是黑的;反过来在其他厨师面前,他又会诉苦,说自己也是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甚至还会在众人面前骂厨师长如何如何。稍微缺乏分辨能力的人,很轻易就会相信他,把他当做知己。

  如此一来,厨房里被他搅得不得安宁。本来只是厨师间发发牢骚的话,转眼就会添油加醋地传到厨师长耳朵里,引来厨师长对当事人莫名其妙地责骂。这时候,老唐又会拿出安慰者的姿态来劝慰当事人,诸如别和没水平的领导一般见识等等这样的话能把当事人说感动了。真是个奇才,他没生在帝制时代我都为他抱屈。

  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谁也不是傻子,都对老唐有了戒心。不过大家也不能拿老唐怎样,只能采取敬而远之的办法,因为他在厨师长那里有绝对的话语权。

  后来我离开了那家酒楼。有一次回去,我问厨师长知道不知道老唐的为人,厨师长说他心里对老唐的为人跟明镜似的,也很反感,只是他不但不表现出来,反而让人觉得他很看重老唐。其实老唐也是一枚棋子,厨师长正是利用了老唐,使得厨师们分为两三个派系,不至于拧成一股绳。厨师长怕就怕大家万一有朝一日一起背叛他。当然,背叛不可能是厨艺和工作上的,而是集体跳槽那种。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厨师们也都见怪不怪,虽然心里还是期待老唐这种人越少越好。自打认识老唐,我就发誓,如果我当了领导,对这种人会毫不犹豫地“杀无赦斩立决”。然而,做了厨师长以后,我发现,厨房里如果没有个这样的人,还真不是什么幸事。为何?您说呢?

  旧事杂拌★巫马期

  此酒非彼酒

  中国古代谈及葡萄酒的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般注释只笼统说葡萄美酒产自西域,而工具书解释古代的葡萄酒也比较笼统,比如《辞源》说是“用葡萄酿制的酒……汉时来自西域,唐时已能自酿”;《汉语大词典》解说稍详,云“用新鲜葡萄或葡萄干经过发酵而制成的酒”,并引《史记·大宛列传》、晋张华《博物志》等为例。

  殊不知,古代的葡萄酒并非只有一种,而来自西域的葡萄酒制法与中原地区旧有的葡萄酒制法尤其不一样。《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明确记载“葡萄酒有两样”,一种是简单地酿制而成的,也就是中原地区旧有的方法,据传汉代或三国时期就已开始制造,可以肯定,这种制品并非现代意义的葡萄酒。另一种葡萄酒的制法则类似烧酒,“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据李时珍说,这种制法“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唐会要》《册府元龟》等也引述了这段记载,文字略异。既然来自西域的这种酒“人皆不识”,可知从高昌学来的酒法,与先前的酿制方法是迥然不同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了古代高昌所谓“踏浆”之法,也就是破碎葡萄果粒的方法,与今日欧洲一些小型酒厂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

  来自西域的这种新型葡萄酒,其技术居于同时代之前列。不过这方法在中国似乎并未得到广泛流传,据美国学者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载,直到晚唐时期,阿拉伯商人仍认为“中国人喝的酒是米制的,他们不用葡萄制酒,也没有从外国输入葡萄酒”。金朝文豪元好问写了一篇《蒲桃酒赋》,序言中说,当时虽然多种葡萄,但“人不知有酿酒法……世无此酒久矣”,他的朋友刘光甫等人试着酿制了一些,顶多达到《本草纲目》等所载的酿制葡萄酒水准。

  可以想象,这种西域方法制成的葡萄美酒,唐代普通人是无福享受的,这大概是《凉州词》中将士们惟一的幸运之事。

  域外杂记★刘媛

  法国姑妈

  提起巴黎姑妈,先要谈谈当年的法国宫廷逸事。传说,1814年登基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好赌成性、债务缠身,被人追债追到无路可逃,只得拿了太后送给自己的珍贵挂表前去典当。没多久,太后发现挂表不知所踪,查问下来。国王灵机一动答道:它在姑妈家。从此,人们把去典当行叫做去姑妈家。而当初接受皇家挂表的店铺则被尊为法国姑妈。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典当行可以与银行信贷部媲美,因此,姑妈家总是门庭若市。如今,法国拥有成熟的金融工具,银行和财务公司比咖啡店还多,再没人去看望姑妈了吗?事实刚好相反。现在,不仅穷孩子孝顺,经常跑去看姑妈的,还有小康人家和富贵名流。如果在姑妈家遇到疑似名人的过客,一般并不是超级模仿秀的胜出者。

  姑妈家货对现金,办事迅速,而且保密措施一流。无论谁把多么贵重的首饰古董交到柜台,都是薄纸几页签名即可。虽然姑妈像所有的老太太一样吝啬,她付给的钱只及送去东西价值的三成,2005年一年姑妈的典当品数量仍然接近百万,等待赎回的物品总值三亿。

  去年12月,皮埃尔的一个女同学来巴黎过圣诞。刚下飞机就发现丢了包,于是她把自己的项链送往姑妈家,很快解决了燃眉之急。没过几天,这位姑娘又特意跑回巴黎看望姑妈。因为,姑妈的慈祥和王家卫的罐头一样是有期限的。每年一月之前,如果不回去赎买典当品,她就会把你的东西挂牌出售。

  正在白话★郑平

  24号院的凭吊

  早年,黄寺大街24号院破败而简陋的水泥门墩上,最多时曾挂过各种材质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单位名牌十六个,当然这仅仅是指我在那儿生活的几年间,其前与其后有没有超过这个数字没法考证。单位性质五花八门———地质研究所、化学试剂厂、卖自动冲洗马桶的公司、卖

保健品的公司等等,曾经还出现过一个极有喜剧色彩的牌子:“手工弹棉花洽谈处进院向右拐”,我对老婆说赶明儿咱也在门上凑个热闹,挂个我们家的牌子。

  如果弹棉花的牌子也堂皇的话,我的确也有理由在24号院的大门上留点纪念:在此生活的几年间,我成了一个女人的丈夫,然后又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更值得纪念的是,我那在北方生活不惯的母亲迄今为止对北京全部的记忆仅仅局限于24号院———老人家在京短短几个月时间都是生活在24号院里,而那也是老人惟一的一次来北京———算是一家三代人在北京共同生活的见证地了。

  所以在搬离24号院之后,每次经过这里都有一种凭吊的心理,凭空生出些酸臭的感慨与惆怅来。跟孩子她娘提及这层意思时,她毫无同情心地哂笑:唉,文科生的毛病。她的意思是就算是凭吊和怀旧,也远远轮不着我。她打小儿就在这个院里混,后来成为院内最气派建筑的昆湖宾馆破土动工时,她指着正埋设钢筋浇注水泥的深坑对我说,她小时候这里是幼儿园。她生活和战斗过的这个地方有棵粗大的杨树,据说小时候捉迷藏,两个小朋友躲在树后,另一边的人就一点也看不见。

  往事就像断了茬口的毛衣,越抻越长,你自己也不知道抻着抻着就拽出什么来了,她一秃噜嘴就冒出了一个男同学的名字。据我所知,这个名字在她少女时代的意义大致相当于“同桌的你”,其实没什么事,但那时候我在这方面不是个心眼很大的人,当时就有些不快,然后就是别扭。记得那天站在那个大得有些触目惊心深得有点头晕目眩的大坑前,我恶狠狠地说:哼,幼儿园没了,大杨树没了。那口气就像一个打了一场恶仗之后惨胜的将军。

  林言是我在24号院认识的仅有几个街坊之一,现在手机里还有他的号码,但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联系过。算来,这居然是我跟24号院目前仅存的一点联系了,当然这个说法的前提是他还没有跟我一样搬出那个大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