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电影惨淡经营
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台湾制作的超过400部电影,只有10%得以在影院上映,而这上映的影片上座率也非常低。但是在台湾出生的李安,却凭借其牛仔浪漫故事,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电影以及其他7项提名,并且在中国台湾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这也让当地的年轻电影工作者们从中获得启示。“我很高兴看到李安的成功,我妈下次再催我找
正经工作,我也好拿李安的例子当借口,”33岁的李芸婵说,这位生物学硕士更喜欢从事电影行业。
中国台湾导演在国际级电影节上拿了一圈大奖回来,回到岛内却必须努力让那些嫌他们电影无趣的观众进影院看片子,以便赚回成本。尽管中国台湾的电影观众们在2000年曾因为李安的奥斯卡得奖影片《卧虎藏龙》蜂拥入影院,但他们显然更喜欢香港的功夫电影和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而不愿意去看那些从容宁静、关注爱和生命的本土电影。
李安模式带来希望
现在,本土电影人寄希望于仿效李安模式,巧妙的结合东方哲学和西方叙事,并且不损害艺术本身。“李安的成功说明,在艺术和票房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不是不可能的。”林见坪说,他的短片《小站》曾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得过奖。“这就告诉很多导演,不应该不带任何商业诉求去制作完全自我的电影。有很多好的电影既能感动人心,又能赚到钱。”这位38岁的导演说。
当侯孝贤、蔡明亮等导演先后从柏林、戛纳和威尼斯载誉而归,中国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在80年代逐渐受到广泛赞誉,但是当他们将焦点从娱乐转移到纯艺术的同时,他们也失去了票房成绩。(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