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元宵节开幕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9:11 沈阳晚报

  花灯璨然,琴声悠扬,元宵佳节,浓浓喜庆气氛萦绕国家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这里开幕。

  游走于4000多平方米的中央厅及地方展厅,如同置身恢弘的民族文化宝库:唐代“枯木龙吟”琴、宋代“鸣凤”琴、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傣族贝叶经、赫哲族鱼皮服、苗族蜡染、藏族绘画唐卡、毛南族竹斗笠……2000多件珍贵实物和2000多幅精彩图片,还有制瓷、
染织、刺绣、泥塑、剪纸、风筝扎制等工艺的现场演示,令参观者目不暇接。

  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是我国政府首次举办的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

  据介绍,这次展览将持续到3月16日。为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展览对单位和集体组织参观以及军人、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免费,对其他零散观众则实行5元的低票价。

  为配合展览,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还将上演三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场文艺晚会”,内容以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主。(周玮隋笑飞)

  新闻链接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得人类要传承延续有一定困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逐渐演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保护不当而中断了自然演变进程。

  新闻链接二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

  记者日前从文化部了解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经确定501个推荐项目。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已确定的501个推荐项目是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筛选而来,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其中,备受关注的

梁祝传说、格萨尔史诗、秦腔、吴桥杂技、水书等文化遗产均入选。另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
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
传统节日
也进入推荐名单。

  据了解,这501个推荐项目已经过公示,少许调整之后将尽快报国务院审批公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