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常秀峰:一位75岁的绘画“天才”和她的故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9:54 南方都市报

  一进家门,儿子江华就跟母亲说,“妈,昨天让你给我画的画呢?”老人应儿子要求,开心地捧出一张画家乡村口小桥的画给记者看。画面上有绿色的树、黄色的小路,路边田里还有大大的淡黄的玉米棒子。桥是用五颜六色的石头砌成的,那些石头的颜色鲜亮柔和,让人很难想象这是用蜡笔涂染出来的。江华解释说,这正是他童年记忆里村口的景象。

  这只是75岁的常秀峰一百多幅画作里的一幅。从儿子的博客开始,在短短的几个月
时间里,常妈妈突然间成了网上的名人。很多人争相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她的画,传播这个传奇般的故事:这位在河南小山村生活了一辈子,完全不识字,更没有接触过绘画的老人,在两年前的某一天,突然拿起了孙女的画笔,涂抹起来,然后画出了让很多人惊叹的图画。因为某几幅画中笔触和意象的类似,有人甚至将她和著名印象派画家凡·高联系起来,戏称她为“中国农村的凡·高”。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母亲能画画,但她画得真是漂亮极了”,说起来,江华仍然感慨不已。2003年,73岁的常秀峰在儿子的一再劝说下,终于离开呆了一辈子的小山村,第一次乘坐飞机到广州过春节。孝顺的儿子和儿媳带着老人逛遍了广州的白云山、大小公园和景点。

  正是这些新鲜的风景触发了老人的灵感。“我从没见过那么多东西啊!它们让我想起老家山上那些野花、山水和房子”。一天,在一边看5岁的孙女画画的常秀峰,随意拿起孙女的一支蜡笔,开始在纸上画着玩。没想到这一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她画自己记忆中的人和物,画家乡的山水、山上的豺狗、石磨、猪圈、老树,还有自己放牛养蚕的经历,终于发现“原来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画,而且越画越想画”。

  老人的举动开始并没有引起儿子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学美术出身的儿媳突然看到这些画,大感意外。常妈妈笔下那些美丽的、充满纯真自由气息的画让她大吃一惊。要知道,此前常秀峰不但没有拿过画笔、不识字,也基本没有接触过年画之外的任何绘画作品。

  “母亲让我们再次发现了她”,经江华和妻子的宣传,常妈妈很快成为儿子同事眼中的传奇人物。江华将母亲的作品和经历放到自己的博客“湖边听船”上,事情传扬得就更广了。

  记者在GOOGLE上搜寻“常秀峰”的时候,发现常妈妈的名字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词语,出现的地方有媒体,更有大量的博客。这些相互熟悉或陌生的博客,都以一种“发现奇迹”的惊喜,在自己的博客上主动放上常妈妈的画。博客“心如流云好自在”说:“看完这些画,我一下子就爱上她啦。我们常常会说,儿童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其实常秀峰也是……给人的感觉总是在用一种透明纯净的眼光去看世间的万物。”

  著名博客“按摩乳”拥有大量的访客,他在自己的页面郑重地推荐了常妈妈的画:“当你看完上面这5幅绘画之后,你能否想到,这是一个从来没见过蜡笔、从来没画过画、在农村住了一辈子的70多岁的老太太画的?只能说,这位老妈妈是个绘画天才。用什么艺术理论去分析这位老人家的绘画都是多余,当一个人没有经过任何暗示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才是真正内心的表达。”

  常妈妈说,画画不为别的,就是喜欢。采访间,摄影记者想拍一张常妈妈现场作画的图片,老人很快坐到孙女的桌子前,用绿色蜡笔涂起自己未画完的一片树林。她不会像专业人士那样大笔涂抹,只是用笔尖一点一点地点染,点得很专注。无论相机怎样在她脸边凑来凑去,无论我们在她身后如何大声地谈话,她都没有停下来,没有回头望一眼。她显然已经进入那个快乐的创作世界里去了。

  经朋友介绍,《现代小学生报》刊登了常妈妈的几幅图画,寄来了120元稿费。常妈妈几乎不敢相信:“几张纸咋会比种地强呢?”儿子江华于是在博客上说:“其实我非常希望他们给常妈妈发稿费,让她知道,她辛苦种一年的田地可以挣来的钱,竟然可以通过在孙女书桌上画出来的画挣到,甚至更多——一亩地搞100多元钱就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别多,多了她不敢拿。”

  江华的同事纷纷到他家里来看老人的画,看完都喜欢得不得了,就有人死活“抢”走一两幅做收藏。最远的一幅画现在收藏在遥远的法国,是儿子在工作时认识的一个叫斯鲁本的,籍贯斯洛文尼亚的法国人,他是世界摄影界牛人布列松的朋友。据说,斯鲁本在看过常妈妈的画以后对江华说:“你妈妈和我一样,是用心在作画。我,用心,不是用莱卡相机做摄影艺术。”

  “我还想画自己的生活经历”

  记者:你还记得第一次画的是什么吗?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常秀峰:(笑)记不清了,最早好像画的是鸟。我也没想到自己能画得出来,就是拿孙女的笔画着玩的。画的时候,感觉就是喜欢。后来就觉得看见什么都可以画出来,越画越想画。

  记者:这之前你画过画,或者看见别人画过吗?

  常秀峰:没有。老家在山区,那时候我伺候一群孩子(注:常妈妈养大五个孩子,三个高中生,两个大学生),只顾着忙生活了,哪里知道什么画画哟。农村生活苦,从来也没有人画画。只有门神对联什么的,纸上的画也见得很少。

  记者:你最喜欢画什么东西?这些东西的颜色怎么选的呢?

  常秀峰:我最喜欢画鸟、山、水、树、花,都是回忆过去见的东西。还有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老树、老石磨、猪圈,现在都没了。选颜色的时候也是按着这些东西的颜色选的,我想着它是这么个颜色我就这么画了。

  记者:这些树啊、山啊的样子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棵老槐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叶子都是黑的呢?

  常秀峰:都是以前见过的,在我脑子里记着是那个样子和颜色,我就按那个样子和颜色画的。我没学过画画的技术,不会画得一模一样,就是有个大体的意思。我儿子也说,有些地方可能有我的想象在里头。这棵老槐树的叶子是黑绿色的,但是找不到这个颜色的蜡笔,就画成黑色的了。

  记者:人家说你的画很像外国一个大画家的画呢。

  常秀峰:(笑)哎哟,那不是,我差得远了,连人家的边也沾不上。人家是文化人,我是个农民,画的东西也土气,哪里能比呢?

  记者:现在是喜欢画画,那年轻时有没有过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想做的事情?

  常秀峰:有啊。小时候特别想读书认字,我五六岁就知道趴在窗台外面偷看老师讲课,但喜欢也没用啊,上不起。年轻的时候特别想把家里铺排好,过好日子。我没知识不识字,一辈子都受影响,所以就想孩子要学习好,生活再苦也要让他们读书。整个村子里就我们一家是所有的孩子都脱离了农村,都在城里工作。年轻的时候都没想过画画,现在我都70多了,生活好了,倒是可以来画一下。我还想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画下来。

  记者:你想画哪一段生活经历?为什么?

  常秀峰:就从我的孩子小时候画起,画到现在。因为从年轻到老这几十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特别是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里生活特别艰苦,还要饿着肚子去上学,我觉得很感动,想把它画下来。老三上初中的时候,一个星期只有五毛钱生活费,在家里蒸一袋馒头带到学校吃一星期,他都舍不得买菜吃。为供孩子读书,我摘山楂卖,养蚕养牛,三个月的小牛都狠狠心卖掉了。如果身体好,我就要像讲故事一样地把这些经历画出来,那是一个从贫困、艰苦到幸福的经历。

  现象解读

  不是印象派,是“原生态”

  至今常妈妈已经画了100多幅画。令很多人惊讶的是她的一些风景画中,大量旋动的短笔线条以及调和的色彩,与西方印象派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最著名的一幅,冬天里黑褐色的树枝扭曲着伸向天空,旁边是柔和明亮的褐色土房子,被很多人惊叹为“凡·高式的杰作”。

  这些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问题,老人用了最简单的回答:“那是我脑子里记得的颜色和样子”,她画的全是在她记忆里遥远家乡的事物和场景。在常妈妈笔下,这些景物似像非像,很可能带上了她自己神秘的想象和直觉。

  与凡·高的“偶合”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天用“偶合”来解释这种相似,“这完全是自然贴近的偶合,凡·高有一幅类似的作品,是因为他看到这样的一棵树和房子,常妈妈也看到类似的树和房子。他们都是对着自然对象画下来的,就是这么简单。”

  谭天认为,两个人使用的绘画材料接近是造成这种类似的一个重要原因。凡·高用的是油画棒,用很拙地一笔一笔画,与蜡笔很接近。而常妈妈使用的蜡笔宽度是限定的。所以常妈妈画出来的点、线都很均匀,有现代感,如果换成毛笔、水粉,未经训练是很难达到这种均匀的。至于所谓凡·高式的短旋笔,谭天认为也是因为蜡笔的材质使常妈妈自然形成的手势。“这与凡·高用油画笔有意识地控制是有区别的”。

  对于种种的赞扬和争议,常妈妈自己倒是没有多少在意。“别人都说我画得好,我倒没觉得有多好”,至于说像一个外国的大画家,在她看来就更远了。

  “她的画最打动我的,是那种自由的、没有任何规范束缚的感觉”,广东美术馆副馆长蒋悦一直关注民间未经训练的原生态绘画,他认为,常妈妈的画作是一种真诚的、完全发自内心的爱美意愿的表达,很值得珍视。

  谭天也惊叹常妈妈画中显现的天才潜力,他用“原生态艺术”来界定常妈妈的画。相对于“文化的艺术”,原生态艺术是人类对自然的本能反应,常常体现在原始人的艺术和儿童艺术当中。在台湾对此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素人”,指的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人,或者是那些没受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或污染的普通人。

  素人和素人艺术在国内外都不乏例子。美国有无师自通的摩西婆婆,德国波兰有类似素人艺术的组织。台湾的素人画家代表、普通农民洪通,50岁时突然对绘画产生兴趣,并在1972年举办个展,成为台湾本土艺术创作的一个代表人物。

  中国内地的农民画也是素人艺术的一个代表。但谭天表示,农民画最开始是没经训练的农民自发画的画,但在出名之后,一些地方政府专门进行组织训练,失去了素人艺术原生态的特质。因此,对于素人艺术的过度关注和组织是会损害这种原生态的。

  艺术两极:专业和原生态

  没有受过美术训练,不懂什么立体透视构图法,常妈妈的画都是平面的,树和田间小路重叠在一起。她不知道“色彩冲突”之类的说法,画里事物的大小比例也常常不对,她画野外养蚕,树上爬着一条条胖胖的红色的蚕,比树枝还粗,却给人快乐的春天和生命的联想。

  有人把常秀峰的画放到了天涯网站上。有自称专业的网友指出,她的画不符合美术专业技法,在透视、比例等方面存在欠缺等等。

  “只能说明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不够专业”,蒋悦表示,像常秀峰的原生态的画是不能用透视、比例等专业规范来要求的,关键是看其表达的真诚和创造力。谭天则用“跳高和跳远”来比喻这种错位:“用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专业知识去衡量一个原生态艺术,本身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打个蹩脚的比方,就如同用跳高的标准去衡量跳远一样。”

  见过常妈妈画的人,都着迷于她画中的美。这种美纯真朴素,似乎并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蒋悦认为,常秀峰的画没有受到文化污染,很纯真,是完全出自内心表达需要的画。这样的画作历来都是专业画家获取民间资源的途径之一。专业画家有可能从中获得对图式、颜色运用等方面的启发。谭天则表示,常秀峰可能真是一个被遗漏了的绘画天才,可以看出她模仿自然的能力、表达内心意象的能力都很强,而且有一种天然的对色调的把握。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人类自然的绘画天才的显现,这种天才往往会被多年的专业训练磨灭了。”谭天表示,艺术的两极,一极是严格的专业标准,一极则是原生态的艺术天分、对自然直接的感受和创造力。只有很好地控制好两极之间的张力,才能创造出有自己独特面貌的优秀艺术品,凡·高正是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特例。而常老太太的价值是显现在原生态艺术的这一极。因此,常秀峰画的意义,就是启发我们在艺术教育中间,应该更重视人所潜在的艺术基因和天分,不要用我们被污染的专业知识去污染下一代。

  作品解读

  《老房子》

  背景:常秀峰记忆里,三十年前家里的老房子全是土坯房,矮矮的,门前一棵大槐树。槐树叶子黑绿黑绿的,常妈妈找不到类似的颜色,只好涂成了黑色。树下有一片地,种着绿的菜。房子背后是天空,是山,老人用散落的笔触和缤纷的色彩画出来,真有印象派的感觉。

  解读:大家都觉得这幅画像凡·高,我觉得是自然的偶合。凡·高看到这样的树和房子,老太太也看到,都是对着对象画下来的。凡·高用油画棒,很拙地一笔一笔画,与蜡笔很接近,也是偶合。因为这张画的偶合就说她是中国的凡·高,无疑是不确切的。一个是完全的原生态,一个是深刻积淀后的返璞归真,完全是两个概念。

  《老核桃树》

  背景:这是常秀峰家里一棵老的核桃树,多年前被砍掉了。常秀峰在树上画出了大片绿叶和核桃果,用牙签在褐色的树干上描出了树皮的纹路和树疤。因为蜡笔的层层堆染,这棵树显示出了令人惊异的质感。

  解读:在这幅画中,因为未经训练,常秀峰是按照心目中的远近大小,不是严格按照透视的科学比例来画的。她用牙签勾出树纹,是自发的行为,显示了她的创造力。这和美术专业中的刻蜡法有区别,但却是暗合的。

  《金龙、乌云和人》

  背景:这幅画讲了常秀峰三十年前的一段亲身经历。夏季的一天,常秀峰和几个孩子在山上放牛,遇到了电闪雷鸣和瓢泼大雨,当即劈死五头牛,河水暴涨,他们被困在山上整整一天一夜。多年以后,常秀峰用一条金光闪闪的穿行在黑云中的龙来表现记忆中那场可怕的雷暴雨,蜷缩在河边的她和孩子们占了一个很小的角落,形体渺小,表情却很昂扬。

  解读:这里常妈妈用黑色表现暴雨的恐怖,是乌云密布的直观显现。金龙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文化基因在这里起的作用。一个非洲的原住民不会画出金龙,但一个河南的不识字的老太太就能画出金龙。

  《野蚕》

  背景:常秀峰年轻时曾经在山上放养过野蚕。这幅画的蚕体被涂成红色,胖胖的蚕比绿色的桑树枝条要粗得多,明显的夸张风格令人过目难忘。

  解读:这幅图是直观的对野蚕饲养的描绘。常秀峰为了突出蚕,用了红色,而且蚕体也比较大。这个红色的选择,使蚕像花一样在绿树中开放,如同红花绿叶,是对自然美的最基本的模仿,所以人人都会觉得好看。

  解读者:谭天,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副主编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田志凌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严明

  图:

  《老房子》

  《老核桃树》

  《金龙、乌云和人》

  《野蚕》

  常妈妈全神贯注在作画。

  她的画笔是小孩子常用的蜡笔。

  常秀峰越画越想画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