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仅有热闹是不够的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23:54 新京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因为票价的低廉,国博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拥挤。观众从老到小,把国博的两个大厅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观众七嘴八舌评论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品,叫好声此起彼伏,现场民间艺人的表演更是吸引无数观众的目光。

  本以为这些来参观的观众都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随后的采访中却发现,不少观众竟然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不知情。这一发现让我想到了下面的场景:一个会表演提线木偶的艺人,到京城来表演自己的绝活。他的高超技术吸引了无数路人的围观。表演过后,当艺人准备向围观者索要银子时,围观者一哄而散……这种场景肯定经常出现在老北京城的前门或者天桥附近。艺人靠表演为生,围观者仅仅看看热闹。

  好像突然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高雅名词。并且它们竟然还有机会在国家级的博物馆里进行展出。从政府到专家无不对这些技术、工艺、戏曲大加赞叹,并且号召全民进行保护。可遗憾的是,这些表演者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进入了博物馆,参观者还停留在街边的某一处,他们对于这些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上还依然停留在看热闹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能有多少人能够把它解释得清晰明了?国博展出的展品大部分都是实物,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重视的却恰恰是这些实物背后的东西。比如剪纸的技术、乐器演奏的乐曲、舞蹈、戏曲。它们大多都是“无形”的,是不可展出的。

  而其无形性,和易逝性也就正是其价值所值。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古琴、昆曲、新疆木卡姆艺术以及蒙古族长调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展览来看,观众反应与政府行为都有看热闹之嫌,却在最基本的环节比较薄弱: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展览的举办虽然能够从某些方面促进普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但我认为大部分人对这一问题还处于迷茫状态。

  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则恰恰是目前很多专家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遗产保护,最大动机往往是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GDP上升。这种轰轰烈烈的遗产保护运动,如果流于表面,连基本的普及性问题都处理不好,保护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甘丹(北京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