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拯救我省文化“基因”刻不容缓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11:39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黄义伟

  “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和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是触类旁通的。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我省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没了!”

  “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和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是触类
旁通的。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我省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没了!”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明明说。

  12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我省达斡尔族的“乌钦”说唱、“哈库麦勒”歌舞、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鄂伦春族“莫苏昆”说唱、鄂伦春族的鱼皮工艺、桦皮工艺让人们眼前一亮。在此次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中,我省展厅受到全国观众的瞩目。

  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李明明认为,“但在理论准备、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弘扬还需时日。”

  “申遗热”催生保护意识

  “韩国人向联合国申遗端午节带给国人很大的震动。”李明明说,在这个新闻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字眼也迅速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中,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引起关注。

  据了解,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艺术相继被选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发以后,全国各地“申遗热”越来越强烈。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2004年初,省文化厅开始实施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先行试点工作也随之启动。

  与此同时,全省范围内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也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

  2005年9月20日,我省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传统艺术类:达斡尔族的“乌钦”说唱、“哈库麦勒”歌舞、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鄂伦春族“莫苏昆”说唱、满族“东海莽式”组舞;汉族的“森林号子”、北派“二人转”、黑龙江“皮影戏”、“夏江派”东北大鼓;传统工艺类:赫哲族、鄂伦春族的鱼皮工艺、桦皮工艺;民俗活动类:鄂伦春族“乌仑木沓”节等12个项目。今年1月,除了“东海莽式”组舞、“森林号子”和黑龙江“皮影戏”外,其他9个项目均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示名录。

  据介绍,受地域资源、少数民族分布等因素制约,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远不如云南等省份,但我省的申报保护工作效率比较高。像北京市,尽管申报了21项却只有8项被公示。单就特色而言,我省的赫哲族、鄂伦春族的鱼皮工艺、桦皮工艺等项目绝对具有可操作性。

  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已经公示的项目很多都是有竞争力的,而需要提上保护日程的项目还有很多。在二人转的申请与保护中,既有我省的“北派”二人转,又有辽宁的“东北二人转”。专家认为,两派二人转的发展需要关注。现在,“北派”二人转以“唱”为特色,而“东北二人转”则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变成了以“说”艺术为主。

  近八成“遗产”濒临消失

  “我省鄂伦春族‘乌仑木沓’节,在形式上,有点相当于我们平常的篝火晚会,但由于鄂伦春人居住分散,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使得这个节日濒临消失。‘乌仑木沓’节包括一整套特色文艺、体育活动,其保护价值弥足珍贵。”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李明明表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强调动态保护,对“乌仑木沓”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一种文化空间。

  据介绍,我省近八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如果不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就无法得以延续。近年来,我省一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人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专家介绍,赫哲族、鄂伦春族的鱼皮工艺的传承人非常少,现在不但要对宝贵的传承人进行保护,还要对他们的徒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研究。而满族“东海莽式”组舞在我省东宁县只有两个掌握技术的老人,其传人却一直没有。在剪纸艺术方面,我省因没有研究专家、虽有特色但不成系统而没有被申报,而南方众多地方的剪纸艺术基本都参加了申报。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创新传承的“二合水”皮影戏虽然为我省的皮影戏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但其背后的事实也不容忽视。我省皮影戏的故乡———望奎县和双城市,会演皮影戏的人逐渐减少,皮影戏后继乏人。此次申报过程中,国内包括唐山等十多个城市的“皮影戏”联合中标,说明我们的保护工作还很重。

  保护与发展从现在开始

  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继续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员黄学民认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提高全民意识入手,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多与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空间与氛围,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年轻人多多学习非物质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是促进保护工作的重点。

  有关专家表示,其实像我省的“北派”二人转是否能唱响全国,还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开发工作做得如何。这位专家认为,在保护工作中,很有“商机”可为。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后,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转变为文化产业的有效资源。

  新闻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综合性的民众民间文化活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