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关学鼻祖张横渠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06:32 三秦都市报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坐落于陕西眉县横渠镇的“张载祠”至今香火缭绕,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们,怀着敬仰之心前来祠堂礼拜。张载留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他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成为关学的宗旨,被后代不少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早春二月的一天,我们来到这里探访———

  生平:与苏东坡同登进士

  张载,(1020—1077)原籍河南开封,后迁至陕西眉县横渠。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志向远大。他博览群书,于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今陕西宜川境内)县令、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为官其间,张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神宗熙宁二年(1069),张载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因其弟张戬反对丞相王安石变法,受到王安石排挤,张载怕受株连,辞官隐退故里横渠。在横渠,张载讲学著书,他将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两项实践。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民风淳朴,礼仪至上,不少学子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学习,人们称他为“横渠先生”。

  思想:“气一元论”的哲学

  理学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程颢与程颐兄弟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浙江王守仁的“王学”。从理论上可分为三大派别: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与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九渊兄弟、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主要哲学思想如下: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本体论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的学说,张载正是首先从本体论入手,为理学开路奠基的。他的“气一元论”与佛道唯心论相对立,气魄宏大,充满生机。他对“气”范畴的哲学规定,标志着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先秦原始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本体,而张载却认为“天”或“道”都是气,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所谓“天”,即宇宙空间,而“道”则是气化的过程。

  2、“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对立,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张载把整个宇宙内部的对立和宇宙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内部的对立概括为“两”,把他们各自内部的统一概括为“一”。所谓“一物”,指统一的宇宙“太虚”;“两体”也称“两端”,指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对立,正因为有这种对立,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复杂不定的,而这种变化的趋势是“推行于一”。这种“一物两体”、“一故神两故化”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与朴素唯物主义的结合。

  3、人性论 张载的宇宙论引发出理学的主题———人性论和道德论。张载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来说明人性,认为宇宙的事物是由气所构成,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因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别,因此便产生了万殊不一的人和物。气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人性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构成。天地之性根源于太虚之气,而气质之性根源于各自禀受的阴阳之气;天地之性清澈纯一而无不善,它通天道,体万物,是人先天具有的能力,是长期不变的;而气质之性是有形体之后才有的,它驳杂不纯是有善有恶的,可变的,是人的各种欲望和不善的根源。气质之性既然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人人都可以通过“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来恢复先天的善性。

  张载的人性论是对前人人性学说全面系统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他意识到人性有一般与特殊之别,这是一个重要贡献,从而开创了人性学说的新局面;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高度评价张载的人性说,认为它大有功于“圣门”。这种由张载所创始,后来又经程颐、朱熹加工改造的人性论,成为宋明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学说。

  4、道德论 以“变化气质”的人性论为基础,张载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道德学说。

  首先,张载强调要进行道德修养就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蔽”、“塞”指人的私欲,而私欲又有厚薄程度的不同。只有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去除蔽塞,才能“存理”、“成性”,成为道德完美的圣贤。

  其次,张载还大力提倡“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他指出,世上有一种人由于对天道“日用而不知”,即缺乏道德自觉,因此,他们“终身由之,只是俗事”,与道德实践是绝缘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躬行礼仪”。张载所说的“礼仪”指人们都应当像古代尧舜禹诸圣贤那样去事亲,敬亲,以示永不忘本。

  再次,张载把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分为学者、大人(贤人)、圣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来实现人性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从而使人的道德实践由有意识的自我约束性践履,逐渐变为自由而自然的行为,这就提示了道德实践应当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5、《西铭》的“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 《西铭》(又称《订顽》)作为张载的思想纲领,早年曾书写悬挂于眉县横渠书院,后人将它编入《正蒙》最后一篇,有的将它放在《张子全书》卷首,是张载著作中最著名的篇章,被后世者推崇备至,甚至与《论语》、《孟子》等经典相提并论。

  《西铭》全文仅三百余字,张载在其中精心设计了一个“民胞物与”的“大同”世界。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人人都是天地的儿子,大家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在《西铭》中,张载更为强调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觉悟到自己是这个“大同”社会的成员,有了这种意识,才会培养出超道德的自由人格,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这正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宽广胸襟。

  张载是关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他的思想在当时关中地区影响很大,追随他学习的门生一时云集。关学学派在学风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第一是“学贵于有用”。这主要表现在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军事、宗法、天文、井田制等。第二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关学学者捍卫儒术,特别重视躬行礼教的道德实践。

  教育:要有体系和规范

  张载38岁考中进士,虽然三度出仕,两被召晋,但他的主要活动与成就是讲学和著书立说。张载49岁时,应武功主簿张三甫邀请,到武功绿野亭讲学。50岁那年宋神宗召见他问治国之法,他以“渐复三代”(恢复夏、商、周)为治国之道。核心是以德治国和教育为本作以回答,他被任为崇文院校书。51岁的张载回到横渠创立横渠书院,他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仰而思,俯而读”。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书院——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一、教育目的和作用

  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认为父母给人的血肉之躯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出生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便转向“气质之性”。张载认为通过素质教育就可以达到君子(讲信义的人)、贤人(很有智慧的人)和圣人(极高智慧的人)的最高境界,那么“气质之性”是怎样变化的呢?

  1、要有好的环境。他认为,人在好的环境下,经常能得到师长和贤良朋友的教诲,必然能成为贤人,经常养成这样的作风,就能成为超能力、超智慧的人。“变化气质”至今对教育青少年学生仍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2、要知礼成性。张载认为作为学生首先要去掉自由散漫和不懂礼貌的坏习惯,要把礼仪礼貌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既有渊博的知识学问,又有恭敬的礼法。张载带头实行礼仪规范,他要求未出嫁的女孩子也要参加祭祀、丧礼等社会活动,让人们都要懂得礼仪规范的程序,达到“敦本善俗”,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他的“知礼成性”在关中一带影响很大,使当时关中风俗大为好转。

  二、注重实践的教法经验

  张载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大都依“礼记”中所述孔孟以后儒家的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创造性发展。

  1、鼓励学生立定志向,要有志于学 张载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教学生立定其志向,才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气质,按适当的年龄和适当时机进行恰当的教学。他反对学生志愿太小,更反对秦汉以来的学风。他把学习比做登山,在快要达到山顶时,也是最难攀登的峭山峻岭,一定要有决心毅力和勇气,最终必然会达到顶峰。

  2、主张教法应有一定的程序 张载认为就教学内容而言,应有易与难,先和后之序。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教学对象来说要因材施教,他要求教师必须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受教之心”。张载总结出把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气质美恶”(素质差异)统一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有益经验,很值得当今教师认真借鉴。

  3、鼓励学生运用叩问的方法 张载要求教师要随学生提出问题的大小给予满意的回答,而且还要从容不迫。他还要求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与方法都要灵活。

  4、强调“学则须疑,贵在有用” 张载认为,求学必然会遇到问题,有疑难是件好事,可以迫使你去钻研,得到的知识就会越多,进步也会越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读书,多独立思考,还要虚心,多向别人请教。同时,他还鼓励学生走出高墙校门,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

  5、主张“教与德相结合” 张载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而且自己也会从中受益。其一是:在反复教人过程中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深入了解文字的过程;其二是:由于经常担心自身不正,而贻误人才,由此更加严于律己,使教学更加严谨。

  后裔:张载祠的守护者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眉县城东26公里处横渠镇,是当年张载先生的讲学之地,被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在此兴馆设教,后人将它改为横渠书院。张载祠曾历经沧桑,修复14次。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学达性天”一块、明代万历41年木刻《张子全书》印版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

  现任张载祠文化管理所所长的张世敏先生,为张载的第28代后裔,是张载祠的忠实守护者。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张载的学术思想,先后被邀至韩国、日本等国参加张载学术研讨会。当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奔忙于为村里小学集资盖楼,他语重心长地对年轻的村支书和村长说:“咱们的老先人在教育上做出了很大成就,我们不能给他老人家丢脸,我们要让孩子有学上,一定要把这所学校盖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