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首都文艺界送别舞蹈艺术家戴爱莲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08:38 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 何君 顾维华

  据新华社北京电 低回婉转的钢琴曲诉不尽绵绵怀念,胸前的白色小花载不动深沉哀思。昨日上午,数百位文艺界人士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送别舞蹈艺术家戴爱莲。

  汉语不是戴爱莲的母语,甚至直到晚年,她也不能用中文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是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戴爱莲用她的一生实践了这两句看似简单的中国话。

  回顾 新舞蹈艺术拓荒者

  戴爱莲对民族舞蹈的执着与热爱,令她的许多学生回忆起来都感佩不已。

  彭松称戴爱莲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舞蹈可以说是一片荒漠,几乎没有舞蹈院团、演员,也没有舞蹈老师,在那样的境况下,戴爱莲等自己组织了演出团体、自编舞蹈演出。”

  在重庆的剧场里演出,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抗战时期那段经历,刻在了许多亲历者的心里。“戴爱莲创作的《思乡曲》、《青春舞曲》、《空袭》、《游击队的故事》、《瑶人之鼓》等舞蹈,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出奇,但在当时抗日的大背景下,那就不仅仅是舞蹈表演,那种民族文化的凝聚的力量,让人震撼。”王克芬说。自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戴爱莲一直在倾全力寻觅中国的舞蹈之根。她曾六下云南,和白族姐妹共度火把节,记录她们色彩缤纷的舞姿;直到1993年,77岁的她还到云南向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民间集体舞蹈,并将这些舞蹈从北京推广到香港、台湾地区,直至英、美等国,向全世界传播弘扬中国民间艺术。

  从1949年起,戴爱莲开始担任几个歌舞团的领导工作,主持、创作(合作)了中国第一部舞剧《和平鸽》,并担任主演;她编创的《荷花舞》和《飞天》曾在国际上获奖,后被国家确认为“20世纪经典”。

   回忆 恩师情慈母心

  在中国舞蹈界,有一连串名字,是因她的教导呵护而闪亮———进行大量创作的同时,戴爱莲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彭松、王克芬、王才军、冯英、汪齐凤……

  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的冯英回忆起和戴先生相处的时光,曾几度哽咽:“戴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我的演出她几乎每场都来观看,都会进行点评和指导。她不仅是恩师,更是慈母,总是鼓励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她的教导我会一直记在心中。”

  张凤翎是建国后戴爱莲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当时条件很艰苦,戴爱莲有时就在一个小方桌上为我们表演、讲解舞蹈。并一遍遍地带领我们表演、实践。如《卖》,戴爱莲演母亲,让我演姐姐……一晃5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张凤翎说。

  1984年,戴爱莲带着王才军和汪齐凤参加了第一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王才军回忆说,在戴先生的指导下,两人的表演糅合了前苏联芭蕾舞的奔放和西方芭蕾舞的细腻,给法国观众很强的震撼,改变了他们对中国芭蕾舞旧有的看法,盛赞这次演出为“中国的崛起”。

  戴爱莲

  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戴爱莲上世纪30年代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1940年回国,先后在重庆歌剧学校、上海乐舞学院任教。1948年,在北京师大体育系、美术学院教授舞蹈课。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副团长、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编有舞剧《和平鸽》、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