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四作家来哈谈二人转:朴实是根 粗俗是瘤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10:15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唐小清

  日前,中国作协和哈尔滨市文联组织一批著名作家来哈采风,在哈期间,他们观看了在顾乡电影院演出的二人转,对于如何看待和发展二人转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张炯(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二人转应精加工后再出重拳

  二人转往滑稽喜剧上发展,是较好的一个出路。各剧种都有自己的特点,二人转应是充满幽默感的喜剧,不是简单的噱头和插科打诨,不能太俗,不能品位太低。赵本山在沈阳办的剧院就很火,他自己和徒弟都参加演出,已形成品牌,那就是滑稽喜剧,内容很丰富,分寸也把握得好,进去之后,观众从头笑到尾,口都合不上。其实二人转,是东北一大特色,相当有前景,以后发展好了,可以变为产业,进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还会有大收益。比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头创办的品牌———《云南印象》非常棒,它把云南多个少数民族歌舞取其精华凝聚在一起,有古朴粗犷的,有细致婉约的,有原生态的,各具风情和特色,配以民族特色的音乐和绚丽多姿的服装,很有冲击力和生命力,一经登台演出,大受市场欢迎。黑龙江也拥有不少具有生命力的甚至是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如果与二人转等艺术形式很好的组合同台演出,形成拳头效应,重拳出击,走市场效果也应很可观。但二人转演出也需再加工,二人转要有艺术设计,唱腔、唱词、表情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可穿插进流行歌曲、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思想性、艺术性再提高一些,加工得再精致一些,会更好。

  王祥夫(作家、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二人转要俗得深入,俗得刻骨

  我母亲离开东北有四十多年,过年的时候,我请她唱歌给我听,她开口便唱,唱的居然是二人转《丢戒指》。二人转和西北的二人台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要甩高腔,更加相同的地方是不但要俗,而且要俗得深入,俗得刻骨,比如,演员一边在台上唱,一边也许就即兴把时下的新鲜事、新鲜词给编了进去,京剧可以吗?不可以,其它大戏可以吗?也不可以太即兴。我喜欢二人转的活泼,鲜活泼辣的两个人在台上亦庄亦谐,逗得台下的观众直笑得东倒西歪。说到二人转,你不可不说到“做乐”二字,苦中做乐也罢,福中做乐也罢,是东北的调子,东北人性格的底子是乐观的,那种俗俗的乐观,让人心生喜欢。人们喜欢二人转就喜欢它是乐观的,泼辣的,有时简直是不可预知的,比如,你不可预知台上的演员会说出什么妙语。二人转就是要世俗,越世俗越好,可以说有点像四川的麻辣火锅,是底层人士的美味,也是上层人士的难忘。说到二人转,我想到一个字:“粉”,这颜色我觉得并不难看,介乎于红与紫之间,甚至是好看。当然,需要净化一些。再说一句,二人转是东北大地最可口的烩菜,里边什么东西都会有一点,所以才丰富好吃。

  安然(作家、作家出版社副编审):组织正规军,不能让二人转变味

  二人转是东北特有的艺术种类,它的艺术形式比起其它众多的艺术品种来说,更加朴实、贴近老百姓,它甚至有些”土”,也正因为如此,它能很好地将老百姓的生活真实可信、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观众,博得观众开怀的笑。因为它说、唱、跳,甚至嘻笑怒骂都直逼老百姓心灵深处,说出老百姓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唱出他们想唱而唱不出来的曲,引起他们强烈地共鸣。而从舞台造型来看也相应简单,两个人加上简单的行头就可以开唱,因此它容易走进群众中去,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深受百姓欢迎的艺术品种。我们在顾乡电影院看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二人转,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尤其是演员说唱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很强,只是内容上有些“下里巴人”,要说它“俗”,好像还不够,演员似乎是专门迎合一些观众的低级趣味而为的,有些地方简直不忍一看,其实这样只能迎合少数观众,大多数观众都表示遗憾,因为它已偏离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所要表现的真、善、美,若这样不加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任其发展,二人转就会大变味。因此,建议政府,如有可能的话组织一个正规军,一个正宗的二人转剧团、一帮人马,创作演出有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曲目,起到典范和引导作用,使它向健康方面发展。只要内容好,艺术性和可看性强,我相信,无论民间怎样放开,观众自然而然会趋向于又好看艺术品质又好的正宗二人转,这样对这一特殊的艺术品种的发展应该是有帮助的。

  陆天明(著名作家):有的二人转“粗”得令人忧

  二人转,是充满东北地方特色,具有悠久传统,具有个性又有强大群众基础,受到广大民众喜爱的地方性说唱艺术,应该说是一个地方艺术的宝库,表现了东北风土人情,其中蕴藏着杰出的艺术人才。

  我对二人转向往已久,几年前在长春看过一次,心情很复杂,从正反两方面,都给我很大的震撼。演员的表演天赋,模仿天赋,多才多艺,都很成功,二人转对贴近现实,讽刺不良现象和传承传统文化,都有很好的功能。这次看了后,又一次被震撼。但这次负面的震撼较大,这次没有了第一次的新鲜,几年不见,正面的没有增加,负面反倒发展,毫无遮拦的对性的挑逗、调情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称其为是对性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实在是有些勉强,满目是粗俗和粗野。而且,剧场里没有划分等级的标志,剧场里还有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还有儿童跟着笑,我都感到脸红。怎样去其糟粕,使这原始面目出现的民间曲艺剧种更好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道德思想教育,还在于如何让一个富于悠久历史传统、浓烈艺术魅力的地方剧种焕发青春?这个现象如不引起大家重视,对别的剧种也有不良影响。如相声不景气,有的相声演员也说些浑段子吸引观众,如果所有曾经很火、现在萧条的地方剧种都以这种黄色的、粗野的内容和表演风格来争取自己的市场份额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这的确让我们忧虑,但这个改造不是简单的用禁令能解决的,在此我要呼吁,曲艺演员要自爱自重,用自己的艺术才华来为二人转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