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斌
2005年12月22日上午刚刚上班,接到张华松教授的电话:徐北文先生于今晨7时辞世。这让我不由地吃了一惊,因为就在十几天之前,我与华松去看望先生时,先生的精神还很好,还能在病榻上与我们商量《海岱居文存》的封面问题。放下电话,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想到先生多年来对齐鲁书社的关心和支持,想到先生的德才学识和音容笑貌,一种说不出的
难过久久无法排遣。
先生的《海岱居文存》书稿,是2005年10月下旬由华松送到社里的。其时,我们已知道先生重病在身,因此,尽管年末工作十分繁重,压力甚大,社里对先生书稿的出版仍给予特别的关照。虽说先生曾提出,希望能在春节前见书,社里还是做出了尽快编辑、尽早见书的安排。为保证此书及早顺利出版,同时也出于私人友谊和对先生人品、学问的尊重,宫晓卫社长和我共同担任责编、校阅书稿。后得知先生病情加重,我们益发加快了编校进度。12月19日,华松告知先生病危,希望《文存》的出版越快越好。此时,软片刚刚发到印刷厂。厂方根据我们“一刻也不要拖延”的要求迅速开机付印,并赶装出两册送来。21日下午,两册油墨未干的新书送到了先生病榻前,使先生欣慰地看到了自己为之牵挂的最后一部著作的出版面世。作为出版人,我们也为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而暗暗松了一口气。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先生竟于次日晨即驾鹤西行!
《海岱居文存》是先生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全书收入文章百篇,可说集中了先生后半生治学所得的精华。书中,既有对舜帝行迹和泰山崇拜的严密考证,又有对齐地民俗和济南历史的深入研究;既有对孔子教育和孙武兵书的独到见解,又有对五行来历和佛家禅踪的仔细探寻;既有对古籍版本源流的认真考查,又有对书画艺术的恰当评说;既有追忆亲人和怀念故友的真情流露,又有临赏美景或感喟时世的即兴创作……所以,读此书,会让你如行山阴道上,感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先生出身教育世家,幼年即承父训诵读经典,并标点《资治通鉴》,成年后又通读诸子百家,涉猎西方文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底子,而且具备了良好的西学基础,所以眼界开阔,识见不凡。先生在史学、文学、版本目录学、书画艺术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对齐鲁文化、泰山文化和济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尤有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和深刻独到的新鲜见解;此外,他还精于辞章、擅长书法、能吟诗作赋编剧制曲……可以说,先生是一位学术文化方面的全才、通才。
先生毕生有二十多种著作出版,诚可谓是著述等身了。他早年写成的《先秦文学史》,系新中国第一部断代文学史,出版后反响甚大,曾得到过钱钟书和萧涤非等著名学者的称赞。先生的许多佳构,甚至完全称得上是美文。如《文存》所载先生纪念早逝小妹的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准确,描摹形象传神逼真,感情真挚沉郁浓烈,一如清代著名学者袁枚的《祭妹文》,虽通篇无一沉痛悲怆之语,却让人实有不忍卒读之感。先生为济南的名胜景点撰写的许多诗词文赋和楹联碑刻,超迈时俊,直追先贤。前些年,季羡林先生在读了先生的著作后,十分感叹,以至于致信说:“我生在山东,长在济南,但不知道济南有这么一个有学问的人,真是愧为山东人。”
先生是一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名人。他生前是济南教育学院(后之职业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并兼任全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省舜文化学会会长、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同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文史馆馆员。但是,先生不为名牵,不为物累,平易谦逊,洒脱豁达,澹泊宁静,甘于清贫。
先生早年即有才名,上世纪50年代更被称为“济南四才子”之首。他自31岁起迭遭“反胡风”、“反右”、“文革”等磨难,到重新工作时,24年的大好时光被迫虚掷。但是,他不改初衷,仍然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的职业,而且更加勤奋。在当今这样一个人心浮躁、浊流暗涌、沉渣起伏、上下“征利”的“皆商”经济时代,我以为先生完全称得上是一位真正守住了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
济南作为齐鲁之都会,山水绝佳,风景殊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千百年来人物荟萃,名士辈出。杜甫称“济南名士多”,良有以也。而若论当今济南之名士,先生实为翘楚。
先生虽为学者,以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为业,潜心学问,平生爱书、读书、教书、著书,但他并不泥古和遁世。相反,他热爱生活,关心时政,能够热情地以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如今,当你徜徉在大明湖畔的时候,当你留连在趵突泉边的时候,当你攀登在千佛山麓的时候,或者当你漫步在泉城街头的时候,你会发现,先生遗迹竟如此之多,而先生的身影也似乎无处不在。
作为《海岱居文存》的责编之一,我愿将先生的书名嵌于句首,做歌一阕,以遥祭先生的在天之灵。其辞曰:
海水浩淼兮,先生之博识可方;
岱岳巍峨兮,先生之清德可当。
居闹市而不染兮,惟澹泊宁静是尚。
文兴我齐鲁兮,学惠我乡邦;
存名士之风范兮,为世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