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书看完后写上自己的话,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投放到公共场合,让有缘人捧起它继续阅读,然后再次投放,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日渐从欧美风靡过来的图书漂流活动。今年1月15日,300多本各类图书被免费投放到社会,开始了在成都的“漂流”。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些书漂流到了哪里?它们“过”得怎样?还在漂流之中吗?有没有发生怎样的故事?日前,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此展开了跟踪调查。
悲惨命运:一本书从此销声匿迹
《退步集》,学者陈丹青的畅销新书,单本标价38元。1月15日,这本书和300多本各类图书一起,被无偿发放给市民开始漂流。记者成为了该书的第一位“收容者”,一个星期阅读完毕,记者在扉页上留下电话号码,希望每一位“收容”该书的人都与记者联系,然后将这本书放在了四川大学西门外一家咖啡店的座位上。第二天,一位自称川大学生的男孩打来电话,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不是掉了一本书?”听过图书漂流的解释后,男孩的宿舍便成为了这本《退步集》的第二个家。十多天后,记者接到了第二个电话,同样是一位川大的学生,一位女孩,她是在学校绿荫道上的座椅上捡到这本书的。半个月后她再次打电话告诉记者,她们全宿舍的女生都将该书翻阅了一遍,虽然很想保留,但她们还是决定让这本书继续漂流下去。没想到从此之后,记者再也没有接到过电话,再也没有收到关于这本《退步集》的信息……这本书现在到了哪里?是在某位学生的书桌上?是在某位爱书之人的床头?还是被谁放到了书柜里?再或者,被堆在了废品收购站的废纸堆里……
尴尬现状:回漂率低于三成
这本《退步集》的命运成了悬案,还有另外的300多本书的命运又如何呢?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此次图书漂流的负责人。“因为这次漂流是完全开放式的,完全由市民自发进行漂流,所以很难搜集到每本书的情况。据我们粗略的调查估计,现在仍在漂流的图书应该不到一半,大多数的图书已经‘遭遇不测’:一些经典图书被读者收藏起来了,还有极小部分被当成了垃圾收走,或者在露天场合因为下雨而损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半的回漂率还是乐观的估计,实际数据可能还要低。
就在300本书在成都开始漂流的同时,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图书漂流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上海普陀区在每个图书漂流点都设有义工管理,据跟踪调查的信息显示,两个月的漂流之后,目前的回漂率仅为30%,另七成的漂流书或者暂时搁浅,或者永远销声匿迹。
最大问题:爱不释手据为己有
“爱就释手”是图书漂流的游戏规则,“图书漂流的意义就在于让一本书得到更多人的阅读,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才会让自己看完的书去漂流。而现在图书漂流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一部分人对自己喜欢的书爱不释手,将漂流的图书据为己有,从而破坏了漂流活动。”成都图书漂流活动的负责人介绍说,本来漂流书是为了创建学习型城区、营造书香社区而设,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张检验读者诚信度的“试纸”:“没有监督,没有约束,不少人拿到书后就无法抵制诱惑。其实只要你阅读漂流图书,你就应该自发遵守漂流活动的规则,让图书继续漂流,可现状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讲究诚信的人并不多。”由此看来,图书漂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活动,而是成为了对整个社会诚信的考验。值得思索的是,从首漂图书目前的回漂率来看读者的诚信度,似乎并不让人满意。
存在问题: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除了大众的诚信度外,管理机制也是图书漂流活动必须完善的。”据成都图书漂流活动负责人介绍,在成都投漂的300多本图书涉及近百个种类,其中不乏《人生十论》、《退步集》、《冰点故事》、《平凡的世界》、《重返“3·19”枪击现场》、“电影馆”系列等畅销书籍。如此惹人眼红的读物,自然难免让读者萌生出据为己有的念头,也为管理制造了很大的难度。该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改进图书漂流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是要让整个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受到大众关注,那样可以促发每个人的责任感和诚信心;另一方面,根据既有的经验,图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漂流一般都能取得成功,所以以后的漂流活动可以设置相对的范围,这样管理起来也容易些。”另据了解,在上海等城市的图书漂流活动中,不少城市都在漂流点设有义工进行自行管理,记录放漂人和收漂人的联系方式。如果是“良性循环”,漂流书的“上家”、“下家”都能被轻易知晓,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了漂流书顺利运作。 记者范东波
小贴士
漂流图书征集令
如果你参与过图书漂流活动,或知道漂流图书的下落,或者希望加入图书漂流,请立即与本报联系,邮箱fans-80@sohu.com24小时恭候着您提供信息。
您的参与可能会让这次濒临中断的漂流活动得以延续,让这些图书继续快乐的漂流之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书香中传递诚信。
观点交锋
观点A:“图书漂流其实需要一定的土壤,除了每个市民的诚信、道德素质,还要有一个认识高度,将图书漂流当作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读者表示,图书漂流现在还没有到普及全社会的时候,因为大众素质有高有低,所以这样的活动最好还是先圈定在大学校园等文化场所,然后再慢慢普及。
观点B:“将图书漂流中的问题提升到诚信高度有些言重,投漂图书难免会存在丢失或被私藏的比例,但我们相信这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不能由此就断言整个社会存在诚信危机。图书漂流的宗旨是分享、信任、传播,对于漂流图书的丢失我们应该保持着接受与宽容的态度。”
记者范东波
名词解释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2001年4月,在美国Kansas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罗恩·霍恩贝克开设了一个图书漂流网站,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虽不足四年,却已波及欧美。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图书漂流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记者范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