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李连杰寄予厚望的《霍元甲》,他的表演不能说不卖力,导演的风格不能说不具备强烈的港片的视觉优势,但整个电影都被一条筋制约着,这就是编剧的幼稚可笑。
考究电影中人物的故事真实性,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最不能容忍的是,最反感香港戏说电影的内地电影,怎么会连基本的历史史实都不去过问了呢?王斌在编《霍元甲》的时候,甚至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视而不见。
在当年的香港电视剧中,我们还知道霍元甲至少有一个叫霍东阁的儿子,而到了电影版《霍元甲》中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王斌毫不犹豫地为霍元甲安排了一个女儿,而且把这个女儿很早就设计成残遭敌手夭折了,这样《霍元甲》中的霍大侠,可谓是家破人亡,孤苦伶仃。他的所有光荣业绩,就是像一个打斗机器一样,在电影中一次次地与人交手。电影的情节功能,已经减弱到一无所有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节设置下,《霍元甲》从头到尾都生硬地打,前半部分的霍元甲,是一介武夫地打,后面的霍元甲是中国义士地打。编剧为了让这两个打,能有一个转折,就设定霍元甲肯定遭遇到什么精神伤害,不然人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转变的啊。因为按照编剧的理解,一个英雄的成长,肯定是外因在起作用。现在霍元甲要成长为一个英雄,肯定有一个外在的刺激。在这样的创作思想的诱导下,编剧自然而然地要为霍元甲的成长寻找生活中的理由了。有什么力量能让霍元甲真正进步成长呢?编剧找到了,这就是过去的霍元甲恃勇斗恨,梦想成为天下第一,最后导致霍元甲家破人亡,自己沦为杀人凶手,流落他乡。这样的经历,真正的霍元甲遭遇过吗?编剧是无暇顾及的,反正他需要的是想当然的自圆其说。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霍元甲遇到了一个月慈姑娘,她的循循善诱,世外高人般的指点,使霍元甲脱胎换骨。可以看出,影片的主题,是《红色娘子军》这种红色经典的变种,编剧不过按照他的旧有的思维模式,套在了《霍元甲》这部电影中而已。
整部电影中的所有角色,都给人一种拿腔作势的感觉,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有的人物都呈现在那儿,只看到他们的外表,而没有内心,这就是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差距所在吧,在这当中,编剧的低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编剧毒药”为什么会出现?这是否是中国电影低劣必然会出现的一个弄潮儿,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这样的编剧,再去责怪李连杰,显然已经没有价值了。
我们可以说,编剧对《霍元甲》的编写,完全是一种另类的戏说,与真实的霍元甲毫无关系。这种肆意地对霍元甲家庭关系的改写,使人感到无法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