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红楼梦》的开篇人物贾雨村,虽非无能之辈,但却野心勃勃,这有他的联语为证,所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不过,此人仕途并不顺利,虽然靠了甄士隐的接济,考取进士,并荣任本县太爷,但因其为官“贪酷”且“恃才侮上”,很快被同僚参奏,“不上一年”即遭“革职”。此后他闻知皇上“起复旧员”,遂谋求复职。好在此行“
福”不单行,官运亨通,不仅复职得酬,而且“不上二月,便选了应天府。”这段潇洒的宦海游历是如何实现的呢?建议所有的“官迷们”都认真研究一下。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雨村因了贪赃枉法,坑害百姓,寡情薄义,倾轧同僚,有用者靠前,无用者靠后,种种恶行,以致于官场颠沛,宦海沉浮。这一切都说明,尽管他见过智通寺门上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而且也知道“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然而,欲壑无边,利锁名缰,总难得脱。不过,在为复职而钻营这件事上,似乎并非贾雨村的主动行为——先是“一案参革”的张如圭(谐音“如鬼”)得知“起复”信息之后的“四下里寻情找门路”给他以启示,再是“最为投契”的都中旧识冷子兴的“献计出力”——令贾雨村近则“央求”林如海,远则“央烦”贾政,可以说是层层相托,环环相扣。
他是如何走通这层层关系的呢?一、贾雨村与作为皇室贵族的贾府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这对于时刻以编织“关系网”为务的人,已经是一笔宝贵财富了。尽管他口头上也说“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认他”,但他是决不会放弃“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的得天独厚的。于是,精通“厚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贾雨村,果然拿着‘宗侄’的名片,到底找到了荣国府。二、贾雨村与林黛玉毕竟有着名份上的师生之谊,这就为贾雨村“央求”林如海创造了直接前提。如果说仅仅因为东汉贾复以来“两千年前是一家”,贾雨村还不便于到贾府夤缘附会的话,如今有了林如海写的“荐书”——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宝贝”——至于什么“德才”、“文凭”、“年龄”,如果那时也作为条件的话,那都是只供参考的指标。三、投靠上司的要领之一是投其所好。冷子兴都知道借贾雨村这大半属于伪装的“斯文之名”,何况平素“最喜读书人”的贾政(谐音“假正”)了。果然他与贾雨村一见面,既是同门同宗,兼有妹丈的“条子”,当然就“优待”有加,“更又不同”了。四、还有一条,也是应当提及的。当彼之时,当官固然不需要真正的人才,但如果阁下的“自然条件”欠佳,獐头鼠目,形象猥琐,而且拙舌笨腮,没法“交待”,也至少难以得到权势者的赏识。也许正是因为贾政对贾雨村“像貌魁伟,言谈不俗”的第一印象,至于他在“本县任上”如何“贪酷”又没刻在脸上,因此,这种“先入为主”还是颇起作用的。五、官场之上,崇尚“经济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所谓“钱能买权,权能换钱”即此之义。贾雨村的请托,之于林如海或贾政,不知做过哪些“文章”,但在林如海给贾政的“荐书”中,既已明确写上了“即有所费,弟于内兄信中注明,不劳吾兄多虑”。可见,“跑官”之道,除了劳“足”之外,用“包”则是尤其少不了的。至于这“包”或这“费”用在了谁的身上,都是次要的。
贾雨村的复职乃至高就,姓氏上的“同门同宗”,爱好上的“酷喜读书”,相貌上的无碍观瞻等等,都是“附件”,而要办成这样的大事,相应的“软、硬件”才是不可缺少的。从根本上说,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是为“软件”,而“权门欲进金作马,官场有缘钱为军”的“金钱”才是“硬件”。从他的学生林黛玉着手,到林黛玉之父——作为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的林如海,再及林如海的内兄——荣国公之孙、现为工部员外郎的贾政,处处利用,层层请托,软硬兼施,终于使这个“贪酷”之徒步步得逞。然而,终究本性难改,刚到应天府任上,就对薛蟠打死冯公子冯渊一案,“徇情枉法,胡乱判断”,而且不忘“疾忙”修书二封讨好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自相表功,以示报答。这就是封建官场相互利用、坑害百姓的本来面目。
研究封建官场的运作和机制,需要身历其境的投入,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只有那些存在着封建官场风气的地方,只有那些存在封建官吏习气的官员,对此才能有着“心有灵犀”的理解。作为“旁观者”的“清”,毕竟极其有限,一介书生,说谙于官场游戏规则,无疑于门外谈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