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郦亮)“只要一搞创作,我就喜欢到陕西灞桥西蒋村我的老屋里待着,心里很踏实。”来沪参加作协会议的著名作家陈忠实,昨天在其锦江饭店的套房内接受了本报专访,这位六十有四的老者一落座,两脚就自然且舒适地盘起,如同坐在老屋的炕上。自1993年完成《白鹿原》至今,陈忠实没有再写过一部长篇,旁人议论纷纷,老人神情仍旧坦然自若。他告诉记者,也许不久的将来他又会重返老屋住上一段日子,这是否意味着又一部新的长篇已在酝酿中?
长篇之望:回乡“蹲点”寻灵感
记者:又是一个新年,离《白鹿原》又远去了一年,读者对您的新长篇小说望眼欲穿。
陈忠实:(笑)我非常能体会读者的心情,但是我要很悲哀地告诉你,在写完《白鹿原》之后,一夜之间我对小说的创作失去了兴趣,而且至今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我现在倒是对写散文很感兴趣,这几年出了三本散文集,反响不错。
记者:可是散文毕竟不同于长篇。
陈忠实:我觉得两者本质是一样的。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反映作者对社会和人生某些感触体验,所不同的是,小说是通过虚构人物情节来展现,而散文则可以直抒胸臆,比较直接。所以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您现在热衷于散文创作,这是否意味着您将与长篇告别?
陈忠实:有个问题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作家写了部长篇,就非要再写另一部,而且水平非要超过上一部。犯不着和自己较劲。事实上,一个作家的两部作品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因为那都是在不同状态下写出的。我没有放弃小说创作,近年我专门回老屋写过几个短篇。不久我还会再回去,到时有没有长篇萌发的灵感,我现在还无法预料。
乡土之爱:写作就回老屋去
记者:您刚才说到写作就回灞桥西蒋村老屋,为什么?
陈忠实:是的,我40岁成为专业作家后,就回老屋呆了10年搞创作,直到1993年初写出了《白鹿原》。2001年到2002年,我又一个人回去住了两年。我总觉得那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让我躲开干扰,沉淀下来静静思考和读书,当然也可以让我远离那些文坛上的是是非非。
记者:您的作品充满了乡土的厚重,这都是你的故乡给你的灵感吗?
陈忠实:当然。确切地说,故乡就是我心中的那片白鹿原。我现在每次回去,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乡亲们聊天、下棋、听广播、看足球,一个人的时候就坐在炕上写写东西,这是调节身心的最好方式。我丝毫不怀疑自己和这片乡土在感情上天生地不可分割,在城里呆得时间稍微一长,我就会心神不宁起来。不用说,我主要的灵感都来自那里。
时代之思:“80后”让中国文坛更丰富
记者:您怎么看韩寒、郭敬明等在中国文坛的火爆?
陈忠实:我把小说分为两种,有一些小说带有作家自传性质,个人色彩特别明显;有一些小说是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形成的。我属于后者,而韩寒、郭敬明无疑属于前者。我并没有褒谁贬谁,而只是认为他们毕竟还很年轻,将来还将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这么一想,他们今后的发展空间肯定非常大。
记者:可是毕竟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远远不比这批“80后”写手作品热销。
陈忠实:我们不能一看到他们作品热销,就认为是全民浮躁。现在毕竟是多元时代,每个人都有选择看书的权利。事实上,“80后”的加入,让中国文坛更为丰富。你能想象一个人人都读托尔斯泰的社会,有多么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