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宁舒 嘉宾:肖复兴 韩乃寅 师胜杰
回顾过去的一年,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娱乐文化的来势汹汹。“超级女声”蜂拥而至,芙蓉姐姐等网络“呕像”浮出水面,《武林外传》等反精英、反智慧、反美学的影视剧拔取收视头筹,插科打诨式小品充斥“春晚”……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被闹闹吵吵的大众文化所覆盖。有人感慨,明星的一口唾沫也能造成一个“文化事故”。
诚然,娱乐是文艺走向市场的法宝,大众文化中高涨的娱乐指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然而,娱乐文化到底需不需要引导?“低俗”该不该成为娱乐文化的噱头?如何让文艺驾驭市场而不是市场驾驭文艺?依然是值得人们探讨的话题。
“低俗”不该成为娱乐文化的噱头
核心观点:真正的俗文化应该是与现实的一种衔接,是对社会的一种解构,是对雅文化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假借“俗”的名义,用低俗吸引眼球,靠杂耍博取一笑,曲解“俗文化”的本义。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批判意识。
肖复兴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我一直认为,俗文化和雅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对立的,好的文化应该雅俗共赏。目前的情况是许多演员根本做不到像艺术大师那样大俗大雅,自成一家。他们假借“俗”的名义,用低俗吸引眼球,靠杂耍博取一笑,令娱乐文化中泛起了许多污浊的、肤浅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真正的俗文化应该是与生活合拍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对雅文化的一种补充。例如侯宝林的相声、卓别林的电影,可以让人们看到雅文化看不到的一面。在中国,俗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河北民间的“莲花落”、“十不闲”,发展成了今天的评剧艺术;吴桥的杂耍、戏法,发展成了杂技艺术和魔术艺术;来自江南的民歌小调“茉莉花”,经过中西乐器的演绎,成为东方艺术的象征……因此,真正的俗文化应该是来自底层的、带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民间智慧的一种文化。
核心观点:“韩流”强劲靠的是商业片和娱乐片,也就是大众文化而非精英文化。但是韩国的娱乐文化之所以得到世界的认可,是因为其中包含的本土、平民、传统三大立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韩乃寅作家编剧省作协副主席
我感到这个话题特别有意义。都说文化立国,韩国不就是靠着自己的影视文化和娱乐文化成为文化输出大国,乃至改变了整个世界对这个文化传统并不深厚的国家的看法吗?仔细想来,“韩流”强劲靠的是商业片和娱乐片,也就是大众文化而非精英文化。但是人家的大众文化是有立场的,那就是本土、平民和传统。这样的大众文化包含了健康向上的主题,还有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依托的韩国传统文化,包括生活习俗、家庭伦理等等。反观中国现在的娱乐文化,凶杀、暴力、婚外恋是影视剧中常见的;插科打诨、打情骂俏是小品中常见的;一些传媒为追求卖点,让“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低俗代替高雅”……这样的大众文化如何凝聚人心,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虽然说文化应该多元化,但我们至少要反思,在大众文化这个领域倡导什么?扶植什么?
核心观点:一个好作品至少要让人有所回味,要有来自民间的智慧。像马三立作品中的“马大哈”,马季的“妻管严”,牛群和冯巩的“领导,冒号”,赵本山小品中的“相当”,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因为形象生动而成为某一现象的代名词。即使是俗文化的作品,其创作态度也应该是严肃的。
师胜杰相声表演艺术家省曲协名誉主席
许多人误以为迎合观众就要“俗”,要挤眉弄眼、上蹿下跳……其实,一个好的作品至少要让人有所回味,要有来自民间的智慧。像马三立相声中的“马大哈”一词,马季的“妻管严”,牛群和冯巩的“领导,冒号”,赵本山小品中的“相当”,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因为形象生动而成为某一现象的代名词。这样的俗文化,才能被观众喜爱。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既然娱乐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风气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今年“春晚”里有一个小品,到主人家吃饭的客人,打个喷嚏弄脏了一桌子饭菜。其实这样不文明的举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也就失去了真实性。而且这台晚会是向全世界直播的,一些国外观众、海外华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会不会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大陆具有普遍性?还有一个小品讲的是农村丈夫因为妻子进城当保姆而寝食难安,这样是不是会让人产生误解,好像进城的女人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了不正当的职业?即使是俗文化的作品,其创作态度也应该是严肃的,主题更应该积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