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国学大师张中行昨晨辞世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03:11 京华时报

  

国学大师张中行昨晨辞世

  亲属在家布置了简朴的灵堂。本报记者甄宏戈摄

  

国学大师张中行昨晨辞世

  体弱引发多脏器衰竭

  昨天凌晨2时40分,著名学者、散文家张中行先生在305

医院因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病逝,享年98岁。张老临终前很平静,当时四个女儿都在身边,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平静离去。据悉,张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3月2日在八宝山举行。

  昨天下午,记者在张老位于祁家豁子华严里小区的家里看到,张静、张文、张采、张莹四个女儿和一些亲友正在

客厅里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默默地为张老布置灵堂。鲜花丛中,张老的大幅黑白遗照格外醒目,遗像中的他侧着一张微笑的脸,尽管白发苍颜,粗细不均的皱纹密集地爬上了额角,但看上去却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据称该照片拍摄于1992年12月,当时张中行身体状况极佳。摆放在遗像前面的是张老生前的著作,这些颇具学术价值的作品陪伴在张老左右,静默无声。张老的家是一套不大的三居室,七八平米的小客厅里,因布置了灵堂而显得格外狭促,一排排依墙而立的书橱占据了他们整个极为简陋的家。

  据二女儿张文介绍,去年9月份之前,张老的身体状况尚好,“天气好的时候,爸爸爱到楼下散散步,打打

太极拳,与邻居聊聊天,安闲而自在。但从9月初开始,爸爸突然食欲不振,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平时爱吃的也吃不下。看着情况不妙,9月8日我们将他送到医院,结果查不出病情,一住就是5个月,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24日凌晨因身体衰弱引发多脏器彻底衰竭而去世。”张文说,今年1月7日是张老98岁生日,当时许多亲人、朋友来医院为张中行祝寿,“生日当天爸爸很开心,身体似乎好了一大截,但几天过后,他又回到原点。”张文介绍说,张老住院期间并没有受到病魔的折磨,临终时她们姐妹四人都在父亲身边,“当时爸爸头脑很清晰,由于此前该嘱咐我们的都已做过交代,因此去时他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四老中的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如今张中行先生也走了。据张文说,张老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一批“国宝”交往甚密,一度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此前为了避免张中行因痛失亲人、朋友而伤心过度,危及身体健康,包括张夫人、启功等在内的人相继去世,子女们都一直瞒着他,直到他离去也没有告诉他真相。据悉,张中行去世后,家人正打算将他曾经出版的作品再版,《禅外说禅》《流年碎影》《诗词读写丛话》等都在计划之列。

  ■张中行生平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注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禅外说禅》《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诗词读写丛话》《说梦草》《顺生论》《线中行小品》《民贵文辑》《佛教与中国文学》《说书集》《流年碎影》《散文集存》《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谈文论语集》等。陆续出版的《张中行作品选》八卷,共406万字。

  张中行先生治学61年,博学多识,造诣深厚,淹通中国古典,谙详西方哲学,纵观古今。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偏于人生哲学。他豁达大度,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沉痛追忆'

  张文:爸爸离去不是“喜丧”

  尽管人们都将一个寿终正寝的老人去世称为“喜丧”,可张文却不这么认为,她说父亲去世给她带来莫名的伤痛,“我希望爸爸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张文眼里,父亲不仅学问深,而且人也好,“父亲很重情,很善良,除了对我们精心呵护好外,还乐于帮助他人,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家养过很多流浪猫。”张文说:“父亲的古文造诣很深,他写的很多东西我们是读不懂的,但是父亲一点都不‘老朽’,小时候他常常给我们讲自然科学知识。”

  张文认为,父亲对她们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他对我们的教育是西方式的,完全自由开放,甚至放任不管。他从来不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我们读几年级他都不记得。在家里,他和我们非常平等,大家都很自由。而对于外界评价他是什么杂家、学者、语言学家,他都不认同,他只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思想家,因为他一生清醒、不湖涂、不盲从。他曾告诫我们要‘多念书,少信宣传’”。

  张文说,父亲一生的理想很简单,他自己曾说,他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适然恬淡的生活。

  史树青:他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著名文物家史树青回忆,“他一生广阅博览,目光不仅涉及文史,还遍及佛学、哲学、书法等诸多领域,自诩为‘杂家’,而这其中张老引以为豪的是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季老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学识修养、为人品格,等身著作了。”

  除了赞扬张中行学术成就,史树青还格外推崇张中行的为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史树青说,他从张中行与作家杨沫之间的情感纠葛中,看到了张中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广阔胸襟。据史树青介绍,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张中行与杨沫之间的情感纠葛,杨沫在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以张中行为原型人物,塑造出了“不革命”的反面人物余永泽,遭到丑化的张中行却始终保持沉默。“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了赞扬杨沫的话,杨沫知道后大为惊讶,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不料,后来有人写文谈他们当年的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暗中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史树青认为,在整个事件中,张中行是受害者,但他遭到攻击,却不予以报复,值得尊敬。

  张颐武:先生大器晚成

  得知张中行去世的消息,学者张颐武在惊讶之余感到极为惋惜,他说张中行的离去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张先生早年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古文造诣极为深厚。至于他涉猎散文创作则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自从出版《负暄琐话》一鸣惊人之后,他的散文才华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部作品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张颐武说:“张中行的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在不动声色之间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是继周作人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

  除了散文外,张颐武认为张中行的杂文也极为出色,“于戏谑中藏着冷峻,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风平实自然,文笔流畅轻松。”评价张中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张颐武称张中行是大器晚成者,在生命的暮年将最大的热情与精力贡献给了散文创作。

  ■先生言行

  生活格外简朴

  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张老的书房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一次一个晚辈给张中行老先生送来一瓶人头马,偏偏张老只认二锅头,将这瓶“贵客”丢在屋角。张老看报纸上说人头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一百八十块钱,实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他人之嫌;卖了吧,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怕日后见面不好交待。这竟然成了张老一件烦恼的事。

  称夫人为姐

  张老夫人李芝銮乃世家独女,清秀温婉,长张老一个半月,两人都属猴,张老称夫人为姐,两人相濡以沫已经厮守了半个世纪。

  张老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吟咏诗句:“添衣问老妻。”张老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

  先生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抱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遇有人问冷不冷时,总是一手掀起外套衣襟,一手拉出里面小袄:“我还穿着棉袄呢。”几十年夫妻之情溢于言表。

  书法大家爱藏砚

  张中行老先生一生有两项嗜好,一是书法,一是藏砚。先生作品还曾在中国美术馆与书法名家启功、欧阳中石等的作品一起展出。先生谦说自己“学书不成”,并“归罪”于自己是“生来的左撇子”。对砚,先生有独到眼力,还辅之以手,而且主要是左手食指,所谓眼手齐下,从石质、形制、款识而辨识出高下。

  本报综合消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