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平民学者 一代大家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18:01 北京晚报

  

平民学者一代大家

  

平民学者一代大家

  “他是一位非常有百姓缘的老人。”主编过《张中行讲北京》的北京出版社责编杨良志,这样描述他对老人的印象。他没有想到,自己编的这本书竟然成为老人生前最后一本
。至今,杨良志仍清晰地记得,他拿着编选出来的张先生的文章给老人看,老人还说:我的书还有人要看哪?后来书出来后老人仍不忘说:“别让你们出版社赔了钱。”“其实,他的书从来不缺读者。”杨良志说。

  他应该活100岁

  和同时代的学者文人相比,张中行先生属大器晚成一类。他七八十岁才开始以文章名,最开始推出他《负暄三话》的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后来他的《顺生论》、《流年碎影》由中国社科出版社陆续推出,他同时又开始接受《读书》杂志的约请写专栏文章,人称“老旋风”。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独有的文风,一时引得许多后辈学人钦仰效仿。

  刚刚从日本回来的学者孙郁,称张中行先生是在学术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之一。在被记者告知张先生离世的消息时,他一连说了好几个“太可惜”,“太可惜”。“我觉得他应该活100岁啊。”“他一生都在怀疑中进取。还提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使人不信。他坚持新文化传统,是罗素思想的追随者。在他身上,复活了“五四”文人真正意义的随笔风格。到今天,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有那么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底子,诗写得那么有唐人气。他还是位文物专家,其文物鉴定水平之高,启功先生都赞赏不已。他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最主要的,他一直保持着平民本色,一点没有学者文人的架子。在他身上,一般中国文人的毛病———诸如清高、妄自菲薄等都是没有的。”“他就像一个历史上的看客,始终在思考。”孙郁觉得,虽然他是在八十岁时才暴得大名,但是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用各种化名所写的文章也很多,需要有心人搜集整理。

  可惜晚年才能写作

  学者徐城北夫妇称张中行老人是他们的前辈。他认为,张中行先生一直在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他观察了一辈子,所以在晚年能够厚积薄发。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成名与否,他身上的平民作风都没有消逝,甚至对任何名利都看得很不在乎。

  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蓝英年先生与张中行先生从神交到交往,前后长达近半个世纪。对老人的离去,他表示既惊讶也不惊讶,因为过去每年,他都会在春节看望张先生,但今年听说住院,想去看,却被家人婉拒。

  “最初是和他一个河北大学的好朋友相熟,听他老说起张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处境都不太好,所以见面也就匆匆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见面,他已经是大名人,但感觉非常亲切、朴实。张先生年轻时是真读书的人。他那时读古典哲学,读的都是英文。因为受罗素、康德影响,所以他的文章逻辑性非常强。”一般认为张中行先生是因为晚年写文章出名,蓝英年则感慨:他是晚年才可以写文章。张先生为人之大度,也体现在与杨沫的关系上。当年《青春之歌》那样写他,他一直不以为意,还说小说是小说,从不去对号入座。”

  老学究一点不老朽

  虽然张中行的几位女儿因为各种原因,无暇应对记者的采访,但是记者却在网上意外读到了年前她们对一家书业媒体谈到的父亲印象。“父亲做人很实在,也很节俭,出去吃饭总要打包。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反正他写的很多东西我们是读不懂的,但是父亲一点都不老朽,我们小时候和读中学的时候,他常常给我们讲自然科学知识和爱因斯坦的故事,带我们认星星,我们现在还记得,父亲说‘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我们都觉得很难理解,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到老了还关注新事物,跟得上现代科技,比如1999年世纪之交的时候,‘千年虫’说得很厉害,他就挺在意的。他还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书法、喜欢收集砚台、喜欢考古、喜欢戏曲,还喜欢喝点小酒。他在北大张文家里住的时候,常去

圆明园散步,总会带一些小石头什么的回来,洗干净了,后头写上字,磨一磨做砚台用。别说,还挺漂亮的。我们出门就发现不了这些瓦砾石头”。本报记者孙小宁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