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人与黄泥的文化情缘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3:33 三秦都市报

  一天,李小超从西安美院来到我处,肩上挎着一个大大的土色帆布袋,里面装着一颗羚羊头骨,一双弯曲、坚硬而柔和美丽的大角露出来,显得很艺术。离去时,小超为我留下一张《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上边登着他的几幅黑白画,题目是《童年的回忆》。小超刚刚走出童年,这《回忆》记录着他还没有失去的对已往岁月的留恋,蕴涵着渭北农村的乡情民俗……

  后来听说小超举办了一次画展。展出的是百米黑白随笔长卷,题为《关中风情》。再后来又听说他一头扎在家乡搞起了陶塑,在自家后院盘了一座烧窑,把村子更新换代而伐倒的苹果树都烧光了。接着媒体便报道了他的事迹,说他在某地举办了《秦越风俗画展》、《辽陕民间工艺精品联展》,尤其是烧制了大型陶塑《白鹿原》,共64个场景,88个情节,3000个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用火车运到欧美几个国家巡回展览……

  又是一天,小超突然打来电话,说他要来看看我。还是那么清瘦、朴素,一身乡下青年农民打扮,只是个儿好像更长高了一些。我很想听他说说自己漂洋过海的经过和见闻,但他却只字不提。谈到陶塑,他眉飞色舞,说他夜里常做梦;梦醒后连灯也不开,便把梦境里见到的勾画在自己的《美术笔记》里。他说一个好的雕塑家,只从一个泥人的背影便能让人认出那是谁来,他说他常看见一堆黄胶泥里有个老人;老人要出来,他几步走上前去,三把两把就把那老人掏出来。他说搞艺术要“得意忘形”。一般说来,“得意忘形”是贬意词,但对艺术家来说,其含义和中国古代的“形神论”却完全一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形不开,则神不显”,但造型艺术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于是才能“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他的从背影便能让人认出谁是谁来,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想起了当代美学大家王朝闻许多关于“背上有戏”的理论。小超之所以能有这些体会,我以为这与他长期画黑白画有关。黑白画既有剪纸的特点,雕刻的特点,又接近漫画。罗丹说,雕刻是凹陷与凸显的艺术,不是光溜溜一无起伏的形体;米开朗琪罗说,最接近雕刻的画,才是至高无上的画。小超如果不以坚实的黑白画作基础,恐怕不会在陶塑方面获得现在突出的成绩!

  李小超的成长,得力于他母亲的不断支持和鼓励。他母亲是位乡村教师。小超一头扎在家乡搞陶塑的那些年,母亲帮孩子过滤胶泥。小超娘说娃这几年总是起早贪黑,夜夜都要熬到鸡叫三遍。天亮了就提一筐黄胶泥到赵镇街上去,去了蹲在人背后,看见一个杀猪的,他便捏一个杀猪的,看见一个剃头的,他便捏一个剃头的……捏着捏着,日头端了,他便提一筐泥人人回到家里,把那杀猪的、剃头的……重新捣烂,使一筐泥人重又成为一筐黄泥!小超娘这番话使我想起“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句画论,使我想起画家黄宾虹千遍万遍苦练“点景小人”的轶事。

  小超有一件母子抬水的陶塑。一根长长的木棍,一头落在孩子肩上,一头握在母亲手里。孩子只有四五岁。粗壮的木桶,盛满了水,重约20公斤。母亲教孩子抬水,也只是为了有个支点,桶却悬在她的手边,重量也全落在她的全身。这件陶塑,表现了母爱,表现了人类启蒙的劳动教育。它的引申意义无异于“人可以透过艺术形象,达到心灵的交流”(托尔斯泰:《艺术》);“艺术是人类的天性,天性是上帝的艺术”(贝利:《菲斯塔斯》)。这件雕塑现已陈列在古长安大雁塔脚下的草坪里。一天,我站在它旁边,凝视良久,不由得浑身战栗!

  有人说,人对艺术的修炼,必须付出终生的时间。还有人说,艺术家必须对自己冷酷到抛弃一切。现在,李小超又回到家乡去了,他说他要在自己的黄金年代,搞一批精品出来,题目是《一个村庄的记忆》。我很赞赏这题目。小超是一个年轻的雕塑家,又是一个年轻的民俗学家,我相信他会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俗乡情,铸造在几经改良了的黄胶泥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