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化界追思著名学者张中行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9:40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徐德芳 综合报道责任编辑 黄维嘉

  著名学者、散文家张中行先生逝世的消息(见早报2月25日A7版)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张中行先生的亲属及生前友好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这位文化界前辈的追思与哀悼。据悉,张中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3月2日在八宝山举行。

  安守“都市柴门”

   张中行先生原名张璇,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著有《负暄琐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等。与张中行并称北大“未名四老”之一的季羡林对他的评价是“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据悉,张中行去世后,家人正打算再版他的作品。

  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老人对此从未有怨言,并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其次女张文认为父亲对她们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在家里,他和我们非常平等,大家都很自由。他曾告诫我们要‘多念书,少信宣传’。”

  与杨沫的情感纠葛

   张中行1931年与杨沫相识。1932年春,两人

同居在北京沙滩大丰公寓,并育有一女。1936年,两人分手。有人认为杨沫后来创作的《青春之歌》借余永泽的形象影射张中行。著名演员谢芳演过电影《青春之歌》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后,也曾把张中行、杨沫比做影片中余永泽和林道静。后来,杨沫撰文批评张中行负心、落后、可憎,张中行则始终保持沉默。“文革”中,北京市文联请张中行证明杨沫是三反分子,张中行写道:“杨沫同志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思想,并有实现理想的魄力。”落实政策后,杨沫了解了此情,激动地给张中行写信:“想不到你还能为我说好话,对你的宽容公道表示感谢。”并让他们唯一的女儿,给张中行送去一张老照片以作永久的纪念。

  先生大器晚成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张中行虽然自1980年代以来才开始散文创作,但却正是“大器完成者”。他的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不动声色地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是继周作人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负暄琐话》、《续话》、《三话》“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他的离去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前《读书》编辑、学者扬之水回忆了自己与张中行合作的经历。她表示,张先生是个重情义的人,因为他的文章是经自己手发的,所以张先生称她“重新发现了他”。其实那些说起来都是应该做的。她自己对张先生也充满感激之情。

  著名文物家史树青格外推崇张中行的为人,称“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