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幕后直击,一场不见血的公关战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2:42 新闻晨报

  “规定动作”篇

  巧排档期赢印象

  奥斯卡规则规定,凡是在前一年元旦前在美国城市正式公映的影片均可参选。不过,电影公司一般把得奖可能性较高的影片安排在年底推出,这样,到了第二年大家投票时对
该片记忆犹新,为此投上一张印象票的可能性也更大。与大片的全面上映稍有不同,艺术片一般通过细水长流增加院线、增发拷贝来慢慢升温。

  以去年为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飞行者》、《百万宝贝》、《偷心》、《寻找梦幻岛》以及《杯酒人生》均来自于这个“奥斯卡档期”。作为公司的主攻奥斯卡的影片,从拍片起就应该算好时间,年初拍摄完毕后马上进行后期制作———毕竟挤进这个档期,至少提名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

  不惜血本投广告

  从提名名单公布到颁奖典礼之间隔了一个多月,这正是广告投放排山倒海的阶段。

  由于评委大多居住于洛杉矶与纽约,片方在好莱坞两大行业刊物《好莱坞报道》和《综艺》上投广告之外,还会选择投放到当地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

  这场“金钱战役”始于1998年米拉·麦克斯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与梦工场的《拯救大兵瑞恩》争夺最佳影片一役。当年《拯救大兵瑞恩》被普遍看好,但为了击败大敌,米拉·麦克斯花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血本”做宣传,结果成功“爆冷”。票房证明,片方的宣传费没有白花———该片在获得提名时票房为3630万美元;提名后票房翻了一倍多,又赚进3670万美元;而到3月底得大奖后,另增加了2700万美元的收入。

  商人们对于利润不会无动于衷。第二年,大家都学会了这一招———据统计,1999年为奥斯卡造势的广告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20%。

  “擦边球”篇

  讨好评委做公关

  奥斯卡有5000多位评委,如何让他们变得口味一致,这是所有电影公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提名揭晓之前,每位评委都会享受到片方为他们提供的特别服务:效果良好的看片室、邮寄的DVD以及各种礼品。

  为了公正起见,奥斯卡规则规定在评审期间,任何人不得举办以影响评委评议为目的的酒会与宴会。这条规则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第2届奥斯卡评选前夕,默片明星玛丽·碧克馥为赢得最佳女主角,将评委们悉数请到家中设宴款待,最后她果然获奖。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设宴早已行不通,于是制片人采取了电话攻势,一个个评委的电话打过来,联络感情之余早就与评委们“签”下了秘密约定。

  还有更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门票向来只送不卖,2001年《角斗士》与《卧虎藏龙》的片商都各自分配到20张入场券,以便让更多的演职人员感受奥斯卡气氛。但是,经媒体揭发,这两部影片的片商被发现私下把位于包厢或前排位置的入场券挪作公关用途,各自分别偷偷转赠他人的约有4张之多。

  打击对手故意“抹黑”

  参加总统竞选,有一个已经使用了无数年但依然新鲜的老办法———仔细研究对手的“老黄历”,并从中挖掘出诸如逃避兵役、绯闻等丑闻。

  这一招同样用到了奥斯卡战役上。

  还是米拉·麦克斯公司。2002年环球公司的《美丽心灵》成为当年大热,而凭《不伦之恋》获最佳影片提名的米拉·麦克斯为了获胜,便启用了这一招,一时间,《美丽心灵》与原著相比不够“真人真事”的电子邮件传得满天飞,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美丽心灵》一时间差点在唾沫的海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还不算,米拉·麦克斯的一名宣传顾问还主动联络到《洛杉矶时报》的一名记者,让他看网站“德鲁奇报道”有关《美丽心灵》主人公纳什被指同性恋的报道。放在小报身上,符合一己私心的报道早就出炉了,该宣传顾问千算万算没算到大报记者的职业操守———这位记者不仅没有继续报道《美丽心灵》的负面新闻,反倒将米拉·麦克斯的不良动机见诸报端,公司主席不得不致电环球公司总裁道歉,才逃过环球公司的“声讨”。

  环球公司缓过了神,立刻就这一事件以“受害者”的身份发表声明,最终争取到了媒体的同情票。接下来倒霉的可就是《不伦之恋》了。反吸烟组织“无烟电影”针对《不伦之恋》中经常出现的吸烟镜头、主角到商店点名要买万宝路香烟的情节,在《纽约时报》及权威电影杂志《综艺》等刊登整版广告,点名抨击该片“究竟有多少人出手让万宝路得以‘不伦之恋’?”米拉·麦克斯很快作出反应,强调绝非有意推销某品牌的香烟。在压力之下,原先《综艺》杂志决定不再刊登该广告。

  一番此消彼长,《美丽心灵》最终在颁奖礼上笑着捧回了小金人,暗呼一声:“好险。”

  “不动声色”篇

  花钱雇个好“枪手”

  不过,作为最为正气的《X》片方觉得,以上“揭黑”、“揭丑”等诋毁太过不择手段,既损人又不利己,这时候,其实还有一种更聪明的选择———雇个“枪手”写影评。

  去年的奥斯卡宣传大战上,米拉·麦克斯的《飞行者》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对手———福克斯公司的《杯酒人生》(那时候谁也没把《百万宝贝》放在眼里)。《杯酒人生》是一部小成本文艺片,表现了中年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去年2月底前在美国金球奖、独立精神奖上屡屡获奖,好评如潮。可没想到,到了奥斯卡颁奖前几周,不少原本对《杯酒人生》有着诸多正面评论的影评人突然笔锋一转,一时间批评意见此起彼伏,《杯酒人生》的声誉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据报道,颁奖结束后,见到《飞行者》不争气地一败涂地,这才有专业影评人偷偷向外透露———原来所有的批评性评论都是米拉·麦克斯暗中搞鬼,将独立影评人收买成了自己的“枪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