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北方的“皮影戏”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9:55 黑龙江日报

  杨满良

  所谓“皮影戏”即“驴皮影”,它是自清末“大鼓书”流行后,民国年间的一些艺人对“大鼓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后,逐步形成的一个新戏种。也是近代比较稀有的一个戏种。

  民国年间的皮影戏规模很小,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凡要演皮影戏都必须先搭起一个小小的戏班子。人员主要有耍影,演唱、锣鼓和四弦胡琴等表演艺人组成。演出地点一般是在大车店(供牛、马车及商人住宿的通铺大旅店),也有的在大户人家的伙计房子中流动演出,尤其在冬、春两季最为活跃。

  本地“皮影戏”在现代人看来绝无真实性情感,不过是用灯的影子作戏而已。但在解放前那些凄苦的岁月里,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单调,人们对“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皮影戏”之所以又称“驴皮影”,主要是演皮影戏的影人儿都用驴皮刻制,工艺十分精巧。它很可能是制约“驴皮影”在民间普及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艺人们先把影人儿用驴皮雕镂,再根据影人儿演戏剧情发展的需要,染上颜色。用线绳打活结,将影人儿的头部、身子和四肢连接,遂成人形。影人儿的头部叫“楂子”,在肢体连接件中最少,因“楂子“可以改头换面,换了“楂子”就等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就像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改成黄忠一样。惟头部有差别而已。

  皮影戏的演出看似十分简单,不过是用灯光把影人儿映照在影窗上,由人操纵影人儿做各种动作构成故事情节。其实要演出一部完整的戏剧,过程也较为复杂。操纵者算是最为繁忙的演员。他一边要手忙脚乱地耍影人儿,一边还要扯开嗓子,配合影人儿的动作演唱,工作十分辛苦。至于边上的锣鼓和四弦胡琴则完全是根据耍影人儿的唱腔进行伴奏以突出戏剧的真实性。演出的剧目多是一些传统剧,如《秃尾巴老李》、《梁山伯与祝英台》、《哪吒闹海》、《火焰山》和《猪八戒背媳妇》,大段子有《薛礼征东》、《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但凡演皮影戏,都要有一些必备的道具。其最主要的设备便是影台。它是用56尺长的板墙拼成的长方形板房。板房前面的上半部是影幕,内部行话叫“影窗”,其余三面是板墙。上面用一块苫布遮盖,留有天窗通气和放烟。过去没有电灯,中间只能悬挂多芯的油灯做光源。室内常常灯烟弥漫,操纵影人者称作“拿人的”,站在影窗里面,手持影人而作出各种动作。伴奏、伴唱者坐在后面。皮影戏中的影人要有一个“大爪子”和一个“小爪子”,这是滑稽角色,用以挑逗观众。皮影戏说、学、逗、唱,演起来很热闹。解放前,皮影戏分“会影”和“愿影”两种组唱形式:“会影”是集资唱影,用以庆丰收或祭神,“愿影”是个人出钱唱影还愿。如早期的安达县就有一个曲影匠屯(今中本乡辖),即是当地姓曲的艺人唱影出名而得名。大同镇的“隋氏皮影戏”在当地也都小有名气。解放后,安达县还有任民镇绍影匠和县工商联两个皮影戏队,在全省各地演出。以后,随着现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电影的出现,皮影戏已无人组织演唱。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早都不知何为皮影戏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