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畅销榜鲜见鲁版书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8:06 大众网-齐鲁晚报

  记者霍晓蕙实习生蒋明明

  鲁版书为何难登畅销榜?

  谁动了鲁版书的市场?记者近日就此问题采访了部分专家,并对部分出版界人士进行了调查,发现“畅销”意识的匮乏及体制的制约是我省图书出版的两大软肋。

  缺乏“畅销”意识

  畅销书是以销售额来定义的,不能与“有影响力的书”画等号,畅销书排行榜是大众阅读的风向标。“畅销书”中,不乏具有较大销售量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书。对这样的畅销书,读者与出版社的期待应是重合的。

  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出版人恪守传统,认为现在的大众畅销书多是言情、悬念、青春读物,这些东西不太上档次,他们不屑为之。做教材教辅书的好处更是打消了他们做畅销书的念头。一位出版社编辑感叹:“一直忙着搞教材教辅书呢,这个来钱快,实惠。”的确,不少出版社有了教辅“垫底”,便懒得费劲去策划什么好选题。而事实上,从今年起,教材出版改革已经开始在我省等11个省市进行试点,到2008年在全国全面铺开。此外,对教辅书出版也将实行新的管制政策。这些措施对严重依赖教材利润的出版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在山东出版集团,山东画报出版社不依靠教材教辅书。或许正因这种生存的危机感,使该社在策划、创新上下工夫,推出的不少书如《老照片》风靡海内外,1997年每辑销售30万册,成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其影响至今不衰。该社还不断扩大和丰富“图文书”的品种,相继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俺爹俺娘》《白石老人自述》《徐悲鸿一生》《多余的素材》等,给读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

  缺乏做畅销书的机制

  现今一些出版社往往把经济指标的核算摊派到每个编辑室或每个编辑头上,因此编辑普遍喜欢做短平快出效益的图书,有风险的大都不敢轻易尝试。而做畅销书恰恰是要冒风险的,很可能预计畅销的结果却不畅销,亏一笔钱的事也是有的。

  省内一位出版社编辑告诉记者:“做畅销书是需要群体策划的,要求各个环节必须统一指挥,出版社设立项目责任制或者由出版社的领导牵头来执行,一般编辑是没有能力要求各个部门配合的。这必须有特殊的政策,各个环节都要为它服务,比如,策划、组稿、编辑、印刷、发行、宣传等,所有环节都必须跟上,否则,就会出问题。一个社如拿不出一笔宣传费用,不敢花钱去做宣传,那么知道这本书的读者就少,书要畅销就得靠读者自己发现,这是很难的事情,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了。而目前的现状是,偶尔有个好的选题,却往往只能一个人孤军奋战,自己联系美编、印刷厂,去工厂监督印刷过程,最后还要自己找媒体来宣传,要全社相关部门都来配合是很难的事情。”该编辑认为:“单枪匹马做好这些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北京,很多出版社都是一个好项目出来,营销、发行等都马上跟上来,甚至会细到有人专门到各个书店设计图书摆放方式,以突出自己的书,还使用网络视频等进行立体推广。这些,在我省的许多出版社里是很少见的现象。”

  找准定位方能站稳脚

  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路英勇说,出版社坐等作者、作品上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方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介绍,山东文艺出版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要策划、推出一两本影视同期书,《西部警察》《车间主任》《大法官》《誓言无声》、《大染坊》等图书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也带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目前,《风吹云动星不动》《满天星》等影视书也相继出版,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影视同期书出版逐步走向正规化、规模化。

  路英勇介绍,为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作者资源,省出版集团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韩少功、张炜、贾平凹等46位国内外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出版家作为集团出版专家,这实际上是在“积势”,积人才智慧之势,积文化兼容之势。200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在有关专家的推荐下,推出了女作家虹影的《上海之死》,现在已经有了5万册的销量。

  做书要有超前意识

  “我觉得好的畅销书是表现潜在的人们的需求,是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它是潜在的、心理的。如果想做畅销书,就必须要有这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做书是要有超前意识的,这样才能做出具有好品质的图书。因此图书出版是一项非常有创意的活动,而据我观察,我省出版社编辑力量不弱,但由于体制等复杂原因,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万华这样认为。

  如何运作图书文化市场,是出版社、作者和市场策划各种人才共同的课题。而对畅销书的运作,国内如今还处在起步阶段。黄教授认为,每一个编辑都可能成为一种出版思潮或学术思潮的推动者。尤其是在今天大量的文化思潮和流行文化面前,很可能一个点子、一本书,就改变了整个出版界,并会使出版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所以,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应当首先是一个有创意的人,有了整体的出版理念,然后可以去创造阅读走向,影响文化市场。可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那么如何才能打破现今的市场瓶颈?黄万华教授认为,其实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受众群,做细、做精就能成功。地方出版社首要的一点应是突出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山东的书店建设不尽如人意,特色书店少,这也不利于图书的市场化运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