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300人不考试入读复旦大学,谁说了算?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9:25 国际在线

  作者:张敬伟

  今年,300名上海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而是通过“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此举是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全新探索和试点。录取结果专家面试团商定。据介绍,此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突破是“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此次改革只在上海地区施行
,计划面试入学的300名学生,占复旦大学2006年招生总规模的近10%。

  “学校说了算”,还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复旦幸运地吃上了高校自主招生的第一只螃蟹,确乎具有破冰意义。但是通读这则新闻,感觉并非那么回事。既然是高校说了算,为啥还要参加统一的高考?是不是画蛇添足?

  可以想见,复旦组织的资格测试不会那么简单,150个专家教授组成的面试团也会给学生出很大的难题。这些都无可厚非,恰恰体现了复旦的自主。能够通过这两关的学生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够了。复旦自主招生的改革到此尽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再让面试录取的学生参加高考,画蛇添足的结果不仅冲淡了改革的意义,也榨出了复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缺乏自信。也许复旦意识到了参加高考所引发的疑问,故而列出了录取学生参加高考的三条原因。不过,笔者以为这些理由没有说服力。其一,上海学生不考外地大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复旦又是上海“一校”,被录取的学生还会放弃?即便有也是极个别现象,犯不着连坐众人;其二所谓“完善升学学籍手续”更是讽刺。既然是教育部批准的,为何不能解决学籍问题?其三是所谓“可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提供跟踪素材”,说穿了就是对“自主”还缺乏自信,害怕出现“被录取的高考考砸”,如果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复旦会怎么办?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平情而论,我们不该太过苛责复旦的谨慎。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校的自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教育主管部门行政许可下的有条件低层次的尝试。从此意义而言,这种改革带有先天的局限性。复旦可以面试录取却必须通过高考来取得学籍,这种矛盾单靠高校的自主是不能解决的。可以这么理解,是权力制约了权利,只有当权力主动撤出校园时,高校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权利。

  但必须看到,复旦的破冰意义是巨大的。复旦自主招生给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预留了火种,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星火燎原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自主招生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唯分数”的怪圈,促使中小学教育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运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