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紫竹调”能否成为上海音乐形象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9:30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 端木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音乐形象,江苏有“茉莉花”,广东有“步步高”;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城市音乐形象是什么?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这个问题呼之欲出。著名沪剧作曲家万智卿昨天提议,申城百姓喜闻乐见的“紫竹调”,可以成为上海城市的音乐形象。

  上海地方戏的基本曲牌

  万智卿介绍,“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小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调。“紫竹调”轻松活泼,婉转流畅,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歌唱性强,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从街头巷闾传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东方歌舞团演员朱明瑛唱红大江南北的沪剧《罗汉钱》里著名的“紫竹调”;从解放后宣传《婚姻法》和抗美援朝时用热情洋溢的“紫竹调”所编唱的歌曲节目,到由“紫竹调”移植变化而成的旋律跳跃明快、曲调脍炙人口的优秀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紫竹调”一直在我们这个城市的上空飘荡。

  乐曲具有鲜明的海派风格

  沪剧名家马莉莉认为,“申博”成功后,如果能确立“紫竹调”作为上海的音乐形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她指出,其实,现在国外来沪的飞机以及外地到沪的火车,不经意间已将具有鲜明海派风格的“紫竹调”当作到达音乐了。她至今记得,粉碎“四人帮”后,沪剧艺术家丁是娥在电台演唱“开心来、开心来,为啥开心来?只因粉碎四人帮,搬脱心头一座山……”时百姓的欣喜情景。欢快的“紫竹调”,将民众长期被压抑的激情释放了出来,代表了

上海人民的心声。

  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称“紫竹调”的曲调健康向上,形式灵活多变,内容生动大气,极具上海特色、申城风格。早在20年前,《紫竹调》就在美国灌成了唱片,与《二泉映月》和《春江花月夜》等一起,成为最早流行美国的中国乐曲。像沪剧的《罗汉钱·燕燕做媒》《大雷雨·人盼成双月盼圆》《星星之火·隔墙母女会》《江姐·绣红旗》等,早已深入人心。他与茅善玉、孙徐春、陈述、于飞、李青、王双庆、王双柏、李九松等曾在上海电视台的元旦晚会上用“紫竹调”排演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小节目《城隍庙里特色多》,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能否成为上海音乐形象还需广泛听取意见

  著名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表示,作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大都会,上海理应有代表自己这座城市的音乐形象。选择“紫竹调”,可以作为一种提议,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她建议,有关方面可多听听音乐家与戏曲家的意见,多听听市民与百姓的反映。如果大家认为“紫竹调”合适,那就很好。她希望,我们的民族艺术和优美曲调应该主动走向世界。她指出,前些年,苏格兰的交响乐团曾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奏过“紫竹调”;今年春节,上海沪剧院的茅善玉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紫竹调”,这样的交流很有意思。民族的音乐一旦与普遍的审美标准相融合,就会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需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