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青春文学为什么这么火?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0:01 南方都市报

  文化反思李少君

  我相信青春文学永远自有其价值。它是一代人的成长履历,青春的地震仪,记录着一代人的心理震动,也带着时代的痕迹。其价值总是要等时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确认的。任何过于抬高或贬低青春文学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

  青春文学这些年来越来越火,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动辄发行几十万,让文学界极为不解。在2006年的北京春季书市上,青春文学销量几乎占文学书籍销量的三分之一,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一个现象。对此,文学界表现出的还是漠视的态度,一些文学评论家甚至根本不加研究分析,就轻率地评判青春文学肤浅、媚俗,然后痛心疾首呼吁青少年多看古典名著。他们的呼吁不无道理,人类青少年时期的教育,确实应该选取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不要为一时的时尚喧嚣迷失。但在没有深入地了解研究之前,一刀切地否定青春文学,显然失之偏颇,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青春文学更能代表真正的文学

  由于在一些学校兼职,我经常和一些大中学生交流,有时就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喜欢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其中有些学生很认真地回答我,他们是真的很喜欢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他们甚至概括说:韩寒的小说,表达的是一种

青春期的反叛。而郭敬明的作品,则表现了一种成长过程中的特有的淡淡的忧郁与伤感。他们的看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青春的反叛与莫名的成长的忧郁与伤感,确是人的青春时期的两个最显著的特质。恰如芥川龙之介所说:年少时代的忧郁是对整个世界的骄傲。而反叛,在我看来,则是进入成年世界的入场券。这样看来,韩寒与郭敬明的作品正好构成青春文学的两极(当然郭敬明抄袭在我看来是可耻的,他应该向他的读者道歉)。因此,关于这样的内容的文学作品,自然能够吸引同龄人的关注与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青春文学的具体作品及其特点,我最近认真地阅读了韩寒、郭敬明、李傻傻、蒋峰、春树、胡坚、张悦然等人的一些作品,应该说,它们给我的感觉比起目前一些被吹得

天花乱坠的所谓著名作家的“纯文学”作品要好。

  当前,在所谓的“纯文学”界,小说最高的追求与评价居然是能否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小说家成为导演的工具。小说家的想像力已完全萎缩,于是竞相从新闻报道中吸取灵感,导致取材雷同,创作上不断撞车,发生一例又一例著名作家被读者指认抄袭、剽窃的事件;

散文则被通俗性小报专栏引导,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碎庸俗风格成为主流,散文家们在专栏高稿费的引诱下疲于奔命;评论家们热衷于炒作和上电视,不顾一切争夺所谓话语权,表扬和批评背后都有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说,我觉得这些青春文学可能倒更能代表真正的文学,起码是真正的文学的一个方面。

  我看过的一些青春文学,虽然内容不见得深刻,但却有着真正的文学的基本的品质:它们写得都非常真诚,忠实于作者本人真实的感觉与思索。我注意到,这些作品的主题基本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青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惘,以及莫名其妙的冲动与叛逆,对原始朴素的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初涉社会的紧张与焦虑,还有对少年时期和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故乡和亲情、友情的眷恋、牵挂……这些主题,本身就是人们一般容易融入真挚深厚情感的比较普遍性的内容。尤其对于这些正在慢慢成长并逐渐地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觉与视阈的年青一代,更容易在面临这些主题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表现出仅仅属于这么一代人的言说方式和感受方式。比如比起我们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显然更孤独自闭,更个人化也更情绪飘移,他们总体的风格是低酌浅吟,喜欢自哀自吟、自言自语地诉说,喜欢安静与隐闭,与闹哄哄的时代隔开,保持距离,喜欢向内转,挖掘内心深处的隐私与秘密。不像我们更多地由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影响,似乎更热衷于引吭高歌,抒发胸臆,拥抱火热的世界,喜欢向外扩张,满足开疆拓土的征服欲和一己雄心。

  现代最好的文学可能就是碎片般的文字

  或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这一代人的杰出者就是一些个人主义者,冷静,而又敏感,沉着,而又细腻,他们对世界外表保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内心却又在时时琢磨,难以放下,甚至有时也会有狂野的一面。借用一位诗人的形容:他们总是戴着白套。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认为时代是肮脏的,但他们自己是干净的。所以,偶尔的时候,他们试探性地伸出手来触摸世界,感觉并体验。因此,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因此形成了某种特别的个人叙述方式,比如韩寒、郭敬明、李傻傻、蒋峰、春树、胡坚、张悦然等人的作品,开始具有各自的风格,其叙述方式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并折射出时代的印记,他们可能创作出的更成熟的作品值得期待。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因此表现出某种追求个人语言独特性的自觉。

  当然,这些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不是它们呈现了什么一代人的整体的面目,而是它们各自都是一些年轻的敏感的心灵瞬间感受到的一些零零散散的碎片般的印象与感觉,它们有时是不连贯的,时断时续的,飘移不定的,如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肥皂泡,在空中飘飞。它们都是一些美丽的片断。而这正是与时代的特征息息相关的。由于青春期本身的敏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这些作品都正是对生活中那些飘逸的感觉与思绪的尽力捕捉与呈现,而这既是年轻一代的优势,又正好吻合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当代生活中,节奏急促紧张,情况瞬息万变,人已无法也不能静下心来,深思熟虑,而且即使能够静下心来,面对如此多元多样、错综复杂的当代生活与世界,想要寻找真相或想通想透也是痴心妄想,是不可能的任务。能够在快节奏的间隙,能够在一闪即逝的瞬间,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感觉感受,已属难能可贵。因此,这些美丽的片断是非常有价值的。

  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文学可能就是一些碎片般的文字,因为,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我们早已完全失去了可以整体把握的能力,甚至可能性都已不复存在,世界已经分崩离析,生活已经四分五裂,意义也已支离破碎,只剩下了碎片般的感觉与思绪,一片一片的感觉的碎片,在时代的风中飘荡的碎片,零散的瞬间即逝的碎片。而最好的文学,可能就是捕捉这样的碎片的文学。而这也是我对文学未来的走向与趋势的一个判断:我们现在或许包括以后很长的时间,可能很难有那种包罗万象的对于时代与世界的整体全能把握,因此也很难有那种宏篇巨制般的关于时代与世界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这个时代所能有的最好的文学,就是如碎片般显示瞬息的微妙的感觉与思绪的美丽片断。

  青春文学热会愈演愈烈

  当然,并不是青春文学已经达到这样的成就,我只是说:其中的一些青春文学作家具备这样的潜质。事实上,对于青春文学行列中的一些有志于文学者,或许可以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青春期的年青一代,本来就对还有些陌生的生活和世界敏感,甚至敏锐,如果再努力一些,就完全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杰作。这也是现代世界以来,青春成长小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原因。个别的青春文学作家,假以时日,也是有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的。事实上,他们中的一些,已显示这样的可能性,比如写出过纪录残酷青春历程的小说《红X》的李傻傻等。

  还有几个评论界热衷讨论的话题:1、为什么文学现在总是以年代而非过去的风格流派命名,比如70后、80后之类?我的看法是,我们所处的世纪由于全球化与现代化带来的突飞猛进,世代的变更、替换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迅疾,年龄相隔几年,就已距离遥远,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均大相径庭。我四十不到,自认年轻,可在后生那里,早已是过气前辈,连对话都很困难,恰如韩寒讽刺的:“以为现在中学生的偶像都是刘德华;认为最近冒出个新人叫林志颖;觉得现在最流行的歌应该是《心太软》……”可谓一针见血。他们甚至还纳闷你为何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在文坛混。文学总是打着年代的胎记的,每一代人均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因而有自己的文学。既然时代变迁日益迅速,那么对于年青一代来说,早已时不我待,甚至可以说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70后还未成熟,80后就急不可耐地登场,80后刚混个脸熟,90后已摩拳擦掌,时代客观使然,谁也无可奈何;2、其实与第一个问题也有联系,那就是为何青春文学总是销量惊人?这一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就是第一个问题谈到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因而有一代人的文学,每一代人对于属于自己这一时代的文学总是情有独钟,而现在代际更替越来越快。另一个方面,则是我们的时代已充分商业化,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既然文学变幻如此迅猛,那么,商机就在其中,文学也早已产品化、商品化,纳入了消费体制。何况在中国,青少年是每个家庭的消费主力,只要是他们热爱的东西,里面就蕴藏巨大利润。其实不独文学,面向青少年的服装、饮料、食品、餐饮、玩具,哪个不是销量惊人?大家为何不对那些表示惊讶,而只对青春文学销量异常大惊小怪?其实,甚至可以预言,青春文学热会愈演愈烈,作家明星化也是迟早的事。

  虽然我对评论界对青春文学行情高涨的现象或捧杀或棒杀的争论不以为然,但在这里,我倒是想以过来人身份倚老卖老一次,提醒这些正在如明星般走红的青春文学作家,如果真正有志于文学,不妨看淡这些东西。毕竟,销量不代表一切。其实哪一代人没有自己的文学明星呢?我们那个时代就有一个叫曹明华的女大学生,写了一本书,叫《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发行量高达八百万册。如今还没有青春文学突破这一纪录吧。但又如何呢?大浪淘沙,曹明华如今安在哉?当然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此对青春文学不屑一顾。我相信青春文学永远自有其价值。它是一代人的成长履历,青春的地震仪,记录着一代人的心理振动,也带着时代的痕迹。其价值总是要等时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确认的。任何过于抬高或贬低青春文学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就我个人的性情而言,我喜欢这些美丽的片断,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沉浸于其中,甚至沉迷于其中,体味一种很长时间没有了的过去的感觉。我沉迷于那些破碎的逝去的情感:早起在河边苦读,对于未来的迷茫,自虐式的孤独幽闭,在和父母争吵之后离家出走,烟雨朦胧的小巷,在阴暗长廊里走来走去,大街上的混战,还有早恋……我久久不能自拔。

  ◎李少君,作家,《天涯》杂志主编,现居海口。

  【未经许可,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图:

  插图:李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