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化树下的浓荫与清芬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2:52 三秦都市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树常常被用来比喻生命、文艺和人才的培养。今天是植树节,我们特意访问了省内几位名字中有树的文化人,他们在学苑中的贡献虽有大小之分,但探索的精神同样值得称道。

  霍松林 独树高标的国学大师

  去霍先生的唐音阁里,听秦云陇水松风,对我是醍醐灌顶的幸事。

  霍先生今岁已八十有五,银发皤然,是爷爷的一辈。先生的背影里是壁立千仞的书架,椽笔下是硕大无朋的书桌。他慢慢走过来坐下,我拜谒膝前亲聆謦咳,我们中间隔着整整的55年,搁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应和着透进窗户的午后春阳的光亮,时间一点点浓重起来,渐渐就逼迫出了我的无限薄浅。我每次见大师都是既敬畏又紧张,老先生却是一贯的儒雅蔼然,细问了我近来的工作、学习,笑语:“知道你要来,我把胡子都刮了!”我遂怯出瞎绉的几篇赋文请先生指教,先生赐言:“要多看!”

  多看多悟,这也是先生毕生治学的体味。先生生于天水霍家川,父亲霍众特是清末秀才,入陇南书院深造,是名士任士言山长之得意门生。先生幼承庭训,熟读群经诸子和历代诗文名篇,余暇习书作诗,农忙时则下地干活,知稼穑艰难,叹苍生疾苦。完小毕业时先生以全县第一入省立天水中学,首篇作文即见了报,并于课外借阅了大量“五四”新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保尔关于人生如何度过的那段名言一直激励先生前进。而对文史哲著作的系统阅读则为先生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初、高中阶段,先生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撰写发表了许多诗文,激情洋溢,气壮山河,传颂一时,影响深远。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中国作协特将霍先生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颁赠了“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红铜质奖牌。

  1944年,先生入中央大学中文系读书,他勤于困学,孜孜以求,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哲学、美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都刻苦钻研,管窥门径。大量学术论文和诗词散文频见报端,被名诗人陈颂洛赞曰:“二十解为韩杜体,美才今见霍松林。”这一时期,霍先生不仅亲得朱东润、汪辟疆、卢冀野、沈尹默、高二适、柳翼谋等大师真传,更得到于右任先生的关爱、激赏、指点与提携,于先生甚至惊呼他为“国宝”,要与珍贵文物一起带走。“千秋书史开新派,一代骚坛唱大风。”这是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25周年时霍先生所撰并书的一副八尺大联。其词也博大,书也雄奇,诗情书韵高度统一,充分表达了霍先生对于老精神业绩的高度概括与承其恩助的深深敬意。也与于老当年所书“大文开日月,盛业纪尊彝”、“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诸联薪火相承,遥相呼应。

  先生从1950年即入陕西师范大学任教,大半辈子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已然硕果累累。他为本科生上课时,既鼓励写作,又要求背诵,而且要精读古典名著。对培养博士研究生,先生总的要求是“品学兼优,知能并重”。关于“知”、“能”,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的指导来培养和提高。“第一,指导博士生在确定研究范围之后放眼古今中外,博览精研,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占有第一手资料和别人尚未注意到的资料;第二,搞清这一范围的研究史,从力避重复、力求开拓创新的高度入手,运用唯物辩证观点研究资料,发现问题,形成论题;第三,围绕论题,进一步博览精研,选好新角度,运用适合论题的方法着手撰写,论从史出,考论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条理清晰,语言洗练明畅。”这是先生严谨治学的经验之谈,可供教育研究者借鉴。十多年来,先生指导的30多部博士论文在答辩时都得到专家们的赞许,出版后学界好评如潮。20世纪90年代,以《文史哲大系》而闻名的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100种,霍先生指导的博士论文入选出版者多达七部。该社主编在给霍先生一位博士生的信中说:“在我社审过的博士论文中,发觉贵校霍教授、川大缪钺教授、吉大金景芳教授三位所培养的博士生最具水平。”霍先生培养的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涉及从先秦至近代各个历史阶段,其中高质量的论著迭出。仅就研究唐代文学者而言,《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所载《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中,列举大陆年轻学者做出卓越成绩的不过五人,其中三人是霍先生培养出来的博士。改革开放以来,霍先生所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者18人,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少人已是著名学者和博士生导师。真正做到了桃李遍天下。

  先生从中学起即信奉“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大学时又亲聆于右任先生“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也。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不为古人所限”的谆谆教导,不论是搞诗文创作或写学术专著,都在求真求是的前提下力求探奥抉微,别开生面。即便可能会为暂时所难容,也要毫不屈服地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文艺学概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型文艺理论著作,《论形象思维》更是国内首篇专题论述形象思维问题的长文,两者最初面世时所受的批判和多年后得到高度的评价,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至今,霍先生已经出版《文艺学概论》、《文艺散论》、《西厢评述》、《诗的形象及其他》、《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历代好诗诠评》、《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诗词集》等著作35种,主编《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等4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性散文250多篇。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等职;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学术成就”金像奖等多项荣誉。主要事迹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美国《世界杰出领先人物名录》等。上世纪80年代起,霍先生发起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担任了历次全国及国际性诗词大赛评委会主任,撰文并通过创作实践提倡新声新韵,为振兴中华诗词不遗余力。而他也像历代文化巨匠一样,在长期使用毛笔的同时自然成了“卓然自立”的一代书法大家。其作品刚健洒脱,极富书卷气,多被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纪念馆收藏和各大景点刻石。我去拜访时,先生正在筹出《霍松林诗文词联书法选》,不日即可问世。

  先生已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精研不懈,其自勉联“奋进天行健,宽容地好生”中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更是令晚学高山仰止。在我心中,先生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学大师,激情满怀的诗坛泰斗,仁爱宽厚诲人不倦的老园丁,正直豁达又诙谐幽默的忠厚长者。而在中华文化史上,先生文翰风采已然高标独树,他遍洒的清芬必将永远香被后辈。

  茹桂性如桂耐的美学教授

  茹桂教授,姓名浸满草木情怀,人更是终南阴岭秀里走出的自然之子。三岁前双亲相继离世,与勤苦善良的继母相依为命,在采撷苦涩而鲜活的人生途中,被艺术宽厚的收留。著有《文学创作常识》、《美术辞林·书法卷》、《艺术美学纲要》、《茹桂自作诗〈长安好〉》等,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暨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虽然已是大名雷动,将书法旋风都刮到了美、日等国,茹桂教授葆有的却依然是简朴的生活、诗意的栖止与散文般真善美的心境。在无限眷恋的故土长安,尽守着本分,张扬着梦想。——就这样月桂飞花德艺双馨,一晃70了。

  流年里的很多时候,茹桂教授是温良的,他驻留在三尺讲台,迎送着一茬茬学子,滋兰树惠,润泽桃李;他是谦让和宽厚的,扶树伴影,拈花微笑,将叠叠证书和个个头衔锁入箱底,淡看着世间的毁誉和喧闹。他更是沉静与勤奋的,独处在自己12平方米的“苦乐斋”里,从练开始,由悟而出,抒着古往今来的追寻,惊骄纵横,奋笔惊了风雨;录着灯下砚边的絮语,飘逸烂漫,拈毫绘了珠玑。还有的时候,他半天无语,但他的思绪则早去了乡野寻梦,念想母亲的慈慧,去了芳林折桂,评论同道的芳菲。那案头一池的浓墨和书架上满眼的著作,飘散着淡淡幽香,与他悠悠心会,陪他深深迷醉。

  早岁,他师从霍松林先生精研古典文学,毕业后,他在大学里始教文学艺术概论,约在1975年,一个教书法的先生病了,他去补替,一教八年,教案集成《书法十讲》。适值文艺荒漠,所以该书的出版为新时期书艺的技法和理论作了补缺和建树,反响极好,被誉为“墨海心灯”,20年来,竟然已再版四次(还不包括加印),如此宏文常著,实属罕见。而我去拜访时,教授刚刚修订完该书的第五版,增加近3万字,将于丙戌春日推出。其实每次修订,对他都是历练、总结和提高,他在其中细化着人世情趣,弥补着真知灼见,扩充着生存智慧,涤除着因时而异的套路。我看过被用来增删的一个版本,里面密密麻麻,落满蝇头小楷和蚊头小草,一些字漫溢出来,页边于是贴满折条,翻开来又是一大段文字,充分显示着茹桂教授认识的过程,也表明了他做学问的认真,他说:“我做一件事情,就要使它立起来。”人生若不行胸臆,费尽笔墨也枉然!于此诚信斯言。

  在这本书里,茹桂教授紧依传统文化背景,站在传统美学的宏观高度,非常具体的论述了他所理解的书艺的用笔、施墨、结字、本源和体变,通篇渗透着自己创作实践中的体味。而更深导引的则是民族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他是真正把汉字作为艺术,把书法作为审美对象进行的研究。在他心中,无美就无艺术,艺技说到底表达的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这种创造不是纯匠式操作,而是一种建立在创造者人格和气质上的审美追求。它更高的要求创造者应追大美而舍小巧,要具有超乎常人的走在时代最前面的情趣和悟性。人品与文品的世俗和卓越,在这里很容易就被鉴别出来。“带着对美的渴想和一种诚挚的追求来创造美。”这是茹桂教授培植自己“艺术大树”最有效力的营养,“艺术,是我对生命的追寻,是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家园和童心梦幻的继续。爱,是生命本体的燃烧,是艺术美创造的推动力与滋养液。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意如何不华章。我的箴言是:法由古受,美自我成。”茹教授如是说时的情态,一如曾巩诗句:“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耐月中寒。”而能将职业变成一种审美,艺术的生活着,这样高层次高境界的人生,多么令人艳羡。

  现在,茹桂教授正忙着筹备学校“书法研究中心”,他说美院要将中国书法列为所有美术专业学生的共同必修课。此举为全国首创。“这是造福学林的大事,我理当支持,你想想,一个人要在中国学习研究美术,不懂书法怎么能行呢?”

  何桑:扎根泥土的成长

  “我似乎刚转了个身,二十年便过去了。”何桑说,她从事的艺术研究事业,准确点说是戏剧研究或者说是研究秦腔。而最初她在大学连戏剧选修课都没上,毕业后却偏偏要与戏剧结缘,这让她很尴尬。一想到那慢节奏,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许多年过去以后,何桑在一篇论文中称:身居闹市中的秦腔“仿佛是部落里传来的声响,很难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并执拗地认为秦腔应回到它的原生地——乡下去。这一说法是基于其最初广场演出的特点,并非没有道理。

  十多年来,何桑相继参与了省上几乎所有的戏剧节、艺术节的宣传评论工作,撰写了不少有关秦腔眉户花鼓以及话剧方面的评论、论文、人物专访等文章,内容涉及秦腔命运的讨论;两大文明与秦腔兴衰的探讨;秦腔进入都市后,由于演出场所和从业者以及受众的变化造成的美学风格的变化等。先后获得了曹禺戏剧评论奖提名奖等国家或省级大奖,还与同事合作了《中国秦腔史》一书。

  现在看来,恐怕连何桑自己也没意识到她已爱上秦腔。十多年的耳濡目染,何桑逐渐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特别是它那毫不掩饰的真实感,让矫情虚饰自惭形秽!它有一种力量,真实的力量;它不乏美感,一种朴素的美感。

  何桑已无法停下脚步,虽然后来她主办学术刊物《艺术界》,要不停地忙,但她从不放弃利用时间去读书或写作。宁愿在艺术的天地里自在徜徉,放飞心灵,享受无限快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