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学术研究的常识与见识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44 南方都市报

  学术研究的常识与见识

  《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探讨了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的根源,也让读者看到这一争论尚是学术研究的最低要求

  作者简介

  对于普通读者来讲,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事件并不陌生,而杨玉圣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在中国学学术界,杨玉圣被不少同行称为“不务正业”的人,“学术清洁工”。杨玉圣,1981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以美国史为方向,2001年3月15日,杨玉圣创办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其主旨是加强学术规范,推进学术评论,促进学术繁荣。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学术规范、史学评论、美国宪政史的教学与研究。他创办和主持的学术批评网,被业内视视为目前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学术平台,成为推动学术批评与学科评论、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著有《美国历史散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人的美国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97年重印)、《史学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多部学术著作。

  1学术失范的六大顽症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当然与学术管理的官僚化有关,但学者们所设想的对策也很天真,他们以为制定了规范就行了。

  学术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这样一个常识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界却成了要反复研究、反复提醒、反复训导的问题。可笑的是,一些学者一边在大声呼吁,另一些“学者”则继续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垃圾,甚至抄袭。抄平面媒体的不安全就抄网上的,抄国内的不安全就抄国外的。耳聋不怕雷声大,你们喊你们的,我行我素。从中可以看出今天的学术界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大众媒体目前还只是关注到“抄袭”这一最恶劣的行径。实际上学术研究中还有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顽疾,那就是貌似规范,注释一大堆,但没有任何发现和创新,完全是废话,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学术泡沫。在学术研究中,注释、引证资料并不难,它仅仅表明研究者的态度认真,但并不能保证研究成果在价值上的超越性。它可能就是一个资料的二传手。更何况还有“假注”呢。

  鉴于此,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成了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重大事件,许多有良知的学者纷纷介入讨论,试图建立良好的学术秩序。杨玉圣教授的《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一书,可以看做是对这一事件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该书中的《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一文,系统地综述了学者们的各种观点,并提出了学术失范的六大顽症:

  1、不尊重他人成果;

  2、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

  3、没有问题意识;

  4、不能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5、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泡沫;

  6、学术道德败坏,肆意抄袭。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从垃圾堆里钻出来一样,浑身沾满了臭气,学术腐败、人心败坏的臭气。如果读书只能得到这样一些东西,是一件非常讨厌的事情。

  特别让人绝望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学术规范就是变“自律”为“他律”。意思是说,靠学者们自己管理自己是没有指望的,只有靠别人来管了,不老实就用各种规定来惩罚。还有学者们认为,“自律”是传统的,“他律”是现代的。学术规范的“他律”是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措施(第11页)。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似的,仔细一琢磨,感觉非常怪。能够成功地“他律”固然很好,但为什么“他律”的规矩越多,抄袭剽窃者反而越多呢?用工商局管理跳蚤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学术研究,究竟能不能奏效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当然与学术管理的官僚化有关,但学者们所设想的对策也很天真,他们以为制定了规范就行了。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国外的先进经验。但这些经验为什么一到我们这里就变得面目全非呢?

  2缺乏“他律”更缺乏“自律

  缺乏那种既是“他律”,又是“自律”的东西,大家都可以无“法”、无“天”。这就是为什么学术规范的“他律”常常失效的根源。

  传统中国的学者,素来是以“自律”而著称的,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力图使自己的每一言行举止都合乎规范。因为他们身负重任。中国缺乏宗教信仰,不愿意承认人性的不完满性,以为通过“君子”们的努力,就可以抵达完美人格的境地。

  中国文化对“完满”的追求,在其文学艺术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于是,它试图依靠精英(士大夫)阶层,通过“自律”做出示范,形成一种“礼”文化及其相关的各种规矩,他们不但要举止得体,还要善于聊天、写诗、作画、弹琴、下棋、骑马、射箭,很不容易。那些规矩由一套礼仪(特别是肢体动作和言谈方式)组成,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整套价值体系,比如“仁义”、“忠孝”、“勇侠”等。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它,借此来维持社会秩序。在这种对完美文化的追求和示范过程中,与欲望相关的个体因素常常遭到删除。

  所以,美则美矣,却了无生机。用现代术语说,就是没有“自我意识”,创造力衰退,只有一种空有其美的秩序。所以越到近代,闹出的笑话越多,《儒林外史》可以为证。最终,通过士大夫阶层示范性地追求完美文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与此相反,西方的宗教文化首先承认人性的不完满性(人不是一块光滑的卵石,它有孔洞,有突起部位),并为他们定下“原罪”;然后通过“救赎”的方式为“原罪”开脱。人们接下来可做的就是“信仰”,相信的人就是“义人”。如果不信,继续胡作非为,就要遭到惩罚。惩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仰层面的心灵惩罚,一是行动层面的世俗法律惩罚。小说《罪与罚》将这两个层面充分展开了,最后还是第一层面胜利了。这第一层面,是一种特殊的、与“上帝”相关的“他律”(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灵的“自律”),是一种集“他律”和“自律”于一身的奇异的东西。这是西方文化的特别之处。也就是说他们的世俗行为要遭受两道关卡的检查,一道是世俗层面的“他律”(比如法律),还有一道就是那个与世俗尺度不相干的更高律令。两道关卡比一道关卡总是要严实一点,冲破它比较困难,除非他没心没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只有一道关卡,那就是洁身自好,就是“自律”,人人争当表率。实际上往往靠不住,防线一冲即垮。

  近代以降,传统文化在内部的崩溃和外部的批评双重夹击下基本上衰亡了。于是我们引进了“他律”的方式,提倡法治。与此同时,以“自律”而著称的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作用迅速减弱,或者说“边缘化”了。规范学术研究的潜台词,就是将学术研究这一特殊行业,当商贩一样管理,最后将在“315热线”、“工商所”这些机构里设立学术打假的部门,靠几个学者撕破脸皮来揭发是不好的。人们寄希望予“他律”,也就是一种来自心灵之外的条文和规范。实际上这就好比大门上锁,锁得了君子锁不了小人。如果我们假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是小人的话,那么什么规范和条文都无济于事。缺乏那种既是“他律”,又是“自律”的东西,大家都可以无“法”、无“天”。这就是为什么学术规范的“他律”常常失效的根源。

  3学术规范是最低要求

  今天,我们的学术界还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并且这一层面依然是一团乱麻。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学术规范是最低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没有人敢说不要学术规范,也没有人不支持那些提倡学术规范的呼声。但学术研究是分层面的。我认为有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风格层面,三是价值层面。

  学术研究的技术层面,也可以说是道德规范层面。这是一个学者的入门之道,他必须逐步懂得甄别材料、阅读、综述、提问、写作、注释、引文等等,就像一位木匠必须首先掌握砍、刨、凿的基本功夫一样。如果没有经过这种训练,他可以去写小说诗歌,写随笔,但无法成为学者。这里面还包括学术道德问题,通过注释和引证文献,将别人的归于别人,剩下的才是自己的,不要浑水摸鱼。这种学术道德跟做人的道德一样,不要占小便宜,更不能盗窃。这样才可以说初入门径。

  学术研究的风格层面,也可以说是美学层面。这是掌握基本规范之后,面对自己提出的学术问题,有能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说出来,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能废话连篇。优秀的学者一般都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风格,他的表达不但清晰,而且措辞讲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法。假如一位学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风格,难道他会允许自己的文章中插入一段别人的文字吗?更别说不加注释了。抄袭者(除特殊原因之外,比如等着这本书评教授),一般都是那些没有风格的学者,文字极烂,随便谁的文字加进他的文章他都无所谓,一点也不觉得闹心。学术风格的形成,除了良好的规范训练之外,需要有自由的心境和创造性的思维。靠计量考核、核心期刊,是培养不出来的。

  学术研究的价值层面,也可以说是真理层面。这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上述两个基本层面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个层面的要求,规范层面就会变成低水平的重复,貌似规范,没有实质意义。同样,风格层面就会变成自说自话,变成个人才能的表演。此时的风格,可能会是“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风格,而不是玩语言的花招。

  因此,追求真理的学者,不但需要严谨学风,也需要表述的才能,更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今天,我们的学术界还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并且这一层面依然是一团乱麻。这边抓住了偷牛贼,那边又发现了贼偷牛,令人啼笑皆非。

  图:

  《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杨玉圣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56.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