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戏
黄金明专栏
我们乡下盛产黄麻,剥皮来做麻绳,或纺纱织布。在20世纪80年代,大户人家还备有织布机,所织成的布料,俗称土布,自然无法跟“的确良”之类的布料相比。纺织麻布逐
渐销声匿迹,但黄麻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仍有一定的市场。将麻皮从麻秆上剥离,浸入河水,数月之后,麻皮烂成絮状,漂洗之后晒干,白亮如雪。这便是麻绒,上等麻绒可以卖到一个好价钱。收麻、剥皮以及浣洗,都是苦不堪言的体力活。在我们村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参与过制造麻绒的全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看重麻绒,但那些洁白的麻秆却是无价之宝。麻秆在粤语中又称麻骨,松脆,柔软,容易加工,其质地有点像今天的塑料泡沫,但又要坚韧得多。以它为原料,可以制造麻骨农具、兵器、家什等多种玩具,因而大受孩子欢迎。
麻骨耙的制作并不复杂,以粗麻骨作耙的把和柄,并用小刀挖几个小洞,供安装耙齿之用,耙齿则由细小的麻骨削成。麻骨耙的形状跟木耙毫无二致,但要小得多,俨然是木耙的模型。耙田需要技巧,其中颇有讲究。听话的孩子在乡下耕田,不听话的孩子远走高飞。一代代农夫在这片土地上消耗着血肉和青春,大多数人没有想过要离开。每到农忙时节,农人无暇顾及孩子,遂将他们带到田头。大人在田里耕作,孩子拿着麻骨耙在田边或山坡上玩耍。他们用手上的麻骨耙,一遍遍地耙着地上的松土或泥沙,在他们的眼中,这一小片泥土,也是他们耕种的田亩。当然,三四岁的孩子,还没有能力独立完成麻骨耙的手工,而由农夫一一完成。
大人在田里热火朝天地劳作,插秧、种豆或栽薯苗,这些活计都少不了要用木耙。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也在自己的小小田地上耕作,把土地弄得松软并整平,并栽种上作物,几株秧苗或薯苗。当然,这些作物很难成活,但看上去倒也生机盎然。这一切,并不像真正的劳作那样艰辛,却充满劳作的乐趣。能让孩子们自得其乐,这是大人乐于看到的,只要他们安全而没有哭闹,这就够了。而一把麻骨耙之类的玩具,使父母达到了目的。当暮色降临,大人劳作完毕,要返回村庄,而孩子仍意犹未尽。
就这样,孩子在玩乐中接触到了农事。大人在劳作,而孩子在模仿着这种劳动。作为道具的麻骨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既是一种游戏,也是对未来农夫的教育。大多数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将持着真正的木耙,走入田中,开始了一生中漫长而艰辛的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