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打开又一扇文化窗口(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11:24 今晚报

  

打开又一扇文化窗口(附图)

  

打开又一扇文化窗口(附图)

  

打开又一扇文化窗口(附图)

  

打开又一扇文化窗口(附图)

  

打开又一扇文化窗口(附图)

  昨天下午,记者在近代天津博物馆见到航鹰时,她正在为馆内增添的一个专项展览忙碌着。在此之前的一天,航鹰新当选为天津市历史文化保护促进会的会长。航鹰喜欢明快的颜色,年届六旬的她穿着件红色的上衣,给人感觉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在筹备中的“百项中国第一———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展厅里,她为我们当了一把讲解员。“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在天津,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中国的第一张大学文凭,是北洋大学文凭。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在天津取得的,就是1859年的大沽口保卫战。我们天津的南开中学还出了两位国家总理,因为总想找到一幅周恩来总理的彩色照片,所以至今这个专题的照片还空着……”航鹰还透露:“百项中国第一的史料非常难找,为此我们已经花费了两年时间。”

  近代中国看天津

  和一般讲解员的背诵不一样,航鹰的讲解更容易让人感动。她说的每句话都充满感情,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想立即去探究那照片或文字背后发生过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办这座博物馆,其实在2002年以前,我想都没有想过会拥有它。但是,陷入天津近代历史文化的‘处女地’中,我就拔不出来了。天津这样一座精英的历史文化城市,被以讹传讹地认为只有草根文化,只有市井风俗,我要用我的发现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近代中国看天津,我办的这座博物馆就是要成为宣传和展示天津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近代中国看天津,看什么?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时间来证明。“百项中国第一———近代中国看天津”展览融入了航鹰两年多的心血。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有的已经毁了,有的找不到了,有的这几年“这摊水和这摊泥”式地重复使用了多遍。这种情况下,航鹰不愿“炒冷饭”,作为作家就应该追求创新,用她的话讲就是“不能嚼别人过去嚼过的馍”。

  “我反对浮躁,喜欢沉下心来做具体的事情。从踏入这片领域起,就有很多人在关注着我,有的认为我是在自讨苦吃,有的讲我不谋主业。但是,在前不久去上海参加中国作协代表大会的时候,朋友们鼓励我,说我干的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其实,细想想,作为作家,我已得到了很多荣誉。我不想靠‘卖牌子’为生,也不想卷入那些市场所推崇的‘你爱我、我不爱你’式的无聊写作。我期盼超越自我,想干的是有意思的实事,这往往需要大的勇气和自信”。

  干实事感慨良多

  航鹰所追求的干实事的机会,终于在2000年出现了。原本是为了找一个冷门题材进行一部报告文学的创作,航鹰在天津和世界各地走访一些近代曾在天津生活过的“洋老乡”。他们的故事让航鹰震惊,集合起来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天津近代史么?———“我就生活在五大道上,以前在天津人艺工作的时候,每天上下班都要在这些街道上走过,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每天都在想像,这些漂亮的小洋楼里发生过什么事情。对于天津的历史文化,很多人评价是不正确的。我是一名作家,不应该将错误传递给我的读者。本着作家的职责,我开始了寻访的过程,发现了很多难忘的历史。当年割让租界是民族的耻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租界地不是良田,而是用海河边的淤泥填的,当时九国租界的版图相当于老城的九倍。有人说,讲这些是自揭伤疤,但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被抢救下来,总比让我们忘了历史好吧”。

  2002年,在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航鹰终于给自己收集来的照片和史料安置了一个家———在河北路的一所老式洋房里,近代天津博物馆成立了。作为博物馆馆长,航鹰感慨良多。“寻访天津的历史,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市领导关注博物馆的建设,我们接待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研究天津的专家和游客,搭建了一个让世界、让各地了解天津历史文化的平台。我自身是一名作家,又生活在五大道上,这份深厚的感情使我可以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同时,这项事业还团结了文学界、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的人士,方方面面相关人士集合起来,让大家一起发挥智慧才干,把天津的辉煌历史挖掘出来。”

  忙碌碌任重道远

  五年多来,在了解天津近代历史的过程中,航鹰跨国寻访“洋老乡”的故事已经为大家所共知。起士林西餐厅在天津可谓家喻户晓,但是这家名牌老字号的创始人起士林的后代却一直查无下落,是航鹰找到了远在德国的“洋老乡”。在随中国作协赴美国访问之际,航鹰不忘寻访曾在天津生活的美国名人及其后代,她到过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的故乡、寻访了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德璀琳、汉纳根的后代,并搜集到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在三赴德国采访过的“洋老乡”中,如今已有五位离开了人世……

  如今,航鹰见过的“洋老乡”以及他们的后代已经有50多位,这些人将自己珍藏的照片和史料提供给航鹰。“我最难忘记的是在德国,一位102岁的老爷爷接受了我的采访。告别时,他试图努力地从座椅上站起来送送我们……我知道这是他这样年岁的人最大的心愿,因为他知道我们是不会再见面的了。这样感人的故事很多,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就叫《寻访‘洋老乡’》。”

  今年,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等着航鹰去筹备,主题自然围绕的是近代天津。国庆之前,还要为博物馆出一本画册……航鹰依旧很忙,但置身博物馆中,她的心是塌实的。她说,作为一名天津的作家,要不断地去发现天津,展现天津,要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地方文化保护主义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