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让思想触摸生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07:44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徐德芳责任编辑 黄维嘉

  昨天,一张海报醒目地出现在同济大学校园里,蒙娜丽莎微笑的脸庞被拼接在了一个“月份牌”上怀抱琵琶的“旗袍女”身上。诸如“酷索”、戏仿、网络文化、城市性格等大众文化现象正是这里参加“批评家周”的数十位学者所关心的话题。为此,同济大学文化研究所与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联合主办了题为“都市·审美·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文
化批评”的研讨会。

  “我们是守夜者、文化更夫和敲打梆子的人。我们面临着文化失序的严酷现实,并且注定要对这种现实做出判断,据此为新制度和新文化的建构开辟道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朱大可以这样的献辞拉开了“批评家周”的序幕。他指出,大众文化的洪流,正在“微妙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看不到这个强大的变量,就无法对中国的未来割据,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随后进行的自由发言中,剧作家沙叶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等人就大众文化在各自领域内引起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以“北京上海之比较”为题,分析了中国两个最大城市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他指出,中国的北南差别,不仅仅体现在方言上,更通过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而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差别最为典型。1900年,这两个城市分别获得了各自的现代性特征。在北京,表现为激烈的义和团事变;在上海则表现为当时的“东南互保”事件。这两个事件成为两个城市的性格胎记,并一直延续到世纪之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则指出了大众批评面临的危险。他以最近发生的重要文化事件“陈胡之争”和“韩白之争”为例,指出,在当前的大众文化批评活动中,批评家在“支持谁,反对谁”这个问题上,有将批评变成“站队”的嫌疑。他们时常主动抛弃自己既有的价值观,以及通过学院传承获得的文化判断、审美意识,而以安全的、“政治正确”的角度,草率地选择站在所谓的“草根”的一边。

  究竟谁是民众?谁是草根?张柠认为,这些不过是知识分子理想化的想象。将大众简单地分成对立的集团,比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精英和草根,事实上是一种“集团性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文化批评变得简单化了,而这种思维正是当前大众批评面临的危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