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年度文学评论家”提名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0:18 南方都市报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文学评论家”的提名名单,包括有张新颖、程光炜、吴义勤、洪治纲、黄发有五人。如果一定要说这份名单有什么巧合的话,就巧合在他们基本上都来自学院,获得提名的他们,都有着积累多年的文学理解,都经历了一个批评名声慢慢积累的过程;而对文学心存同样焦虑的他们,各自又有不同的承担。

  张新颖的文章在评论界独具一格,《双重的见证》敏锐且细致、优雅且鲜活。《双重的见证》“不仅成就了作者个人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而且显示出批评本身所具有的与心灵、智慧、学识密切相关的品格和魅力”。《双重见证》是一册当代文学批评选集,所收的文章,最早的写于1987年,最近的则是2005年所写,该书取名《双重见证》,既是“对过往的当代文学的历史、过往的个人批评活动和青春岁月的一份见证”,也是“现在的起点和新的开始”的见证。张新颖从现代汉语的流变去见证现代中国的精神嬗变、去扫描文学世界里呈现的精神家园,这对认识现代中国主体的精神遭遇具有非凡的意义。

  程光炜是治学严谨的学者,《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最深刻的洞见在于他分析并看到了“批判理论”与现代性问题如何在中国文化精神里生根发芽,他看到了辨析“战歌”文学与“颂歌”文学(“十七年文学”研究成果之一)背后的思想难度,他通过具象的文本理清了中国精神如何遭遇物质的“现代化”与精神的“纯洁化”这一分裂主题的过程,进而避免了粗暴、武断、片面的传统理解方式。这类思想分析法,无疑对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有深刻的启发。

  吴义勤的《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是2005年出版的批评论著。无论是吴义勤对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现状的总体把握,还是对90年代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都传达了一种信息——回到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对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性,而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首先是艺术层面的常识,然后是精神层面的常识。在长篇小说在数量与质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这样一部论著的出现,有把脉断症的意义。

  洪治纲的《审美的哗变》等作品一直见证着洪治纲的批评才华,他活跃、敏锐、准确、坦诚、踏实,2005年出版的《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更可以看出他的批评风格日趋成熟、他的批评看法日渐深刻,这是一本理论视域开阔且具备先锋气质的理论专著,有助于拆解现代、后现代在中国文学中的理论纠缠。

  最为年轻的黄发有以《媒体制造》一书入围“2005年度文学评论家”,他以文学生产学、文学经营学入手,从文学的外围探究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的内部规律,并对研究本土的文学生成、文学影响、文学流传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焦虑是优秀评论家的天赐禀赋,而承担则是优秀评论家的后天选择。这些入围提名名单的评论家,不约而同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直接转化为承担的力量,这次的提名,我想,正是看重他们对焦虑与承担的自觉。

  提名名单

  张新颖

  张新颖,男,1967年生于山东招远。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栖居与游牧之地》、《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文学的现代记忆》、《读书这么好的事》、《默读的声音》等。

  张新颖在2005年先后有两部重要的著作问世:《沈从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双重见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沈从文精读》一书重新为沈从文定位,张新颖称沈从文为文学家、思想者和实践者,并用文字破除了明哲保身之庸俗哲学对晚年沈从文的重重话语包围,从而为当下的知识分子指出精神转向的条件与可能性。

  批评文集《双重见证》见证了张新颖的个人才华,无论是宏观的体例建构,还是具体的文本分析,他都与他所关注的现象与事物息息相通。他对现代中国的文学渊源与精神遭遇有独特而卓越的见识,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见证现代中国的精神嬗变,“现代汉语从它诞生之初就不得不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世界,就不得不带着丛结的问题在各种力量中锻炼自身,而且,非如此,就不足以成就现代文学,也不足以表达现代中国主体的精神遭遇”。他谦卑地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他人的存在,尤其难得的是,他的批评话语感性而贴切、锋利但不尖刻。

  程光炜

  程光炜,男,1956年生,江西省婺源县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研究领域为:文学史、文学思潮、中国新诗史。主要著作有《朦胧诗实验诗艺术论》、《艾青传》、《雨中听枫》、《踩空的踏板》、《程光炜诗歌时评》、《中国当代诗歌史》等。

  《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从文学思潮与现代性的关系角度去分析1949年到1979年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十七年文学”),该书分为三编:文学形象的“重构”、民族国家的叙事、阅读·重现·成长。总体风格是用知识考古的方式考察1949年以来的文学事实,进而考察一些充满矛盾性、分裂性的文学命题、思想难题。程光炜对知识者与文化气候、农民形象的“经典化”、英雄的修辞、“反面”人物的形成、“历史”的叙事、《红旗谱》等红色经典的创作策略、《青春之歌》文本经历的复杂性、《林海雪原》的虚实改编等问题的考察,既不偏离“五四”文学以来的思想线索,又不脱离具体的文本语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展示文学事实在当代语境下的多种形态,“也避免了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该著作所显示出来的方法论之前瞻性、学术视域之开阔性,都将为当代文学的研究带来深刻的启示。

  吴义勤

  吴义勤,男,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海安县。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化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著有《漂泊的都市之魂》、《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文学现场》、《目击与守望》、《告别虚伪的形式》等专著。

  吴义勤在2005年出版有专著《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对话集《对话的年代》(明天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吴义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学术兴趣移至长篇小说的阅读和研究,其中《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一书正是他研究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章集结,该书的第一章《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就已经可以“称”出重量,这一章为长篇小说的难度、长度、速度、限度作出了他个人的界定,如此清晰的分析,基本上能从总体上把握长篇小说的现状,并为准确预测长篇小说的前景乃至揣度文学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吴义勤对具体文本的熟悉度也是令人惊讶的。他从修辞等各方面进入90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90年代的新生代长篇小说、90年代长篇小说的其他形态,具体分析并阐释了苏童、余华、刁斗、尤凤伟、王安忆等作家的长篇小说。吴义勤的言说,实践了一种理解文学的最佳方式,这种方式足以引起作者与研究者对文学之艺术本质的重视。

  洪治纲

  洪治纲,男,1965年生于安徽省东至县。文学博士。一级作家。现供职于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曾出版有专著《审美的哗变》、《整合与阐释》、《清平乐》、《永远的质疑》、《余华评传》等,并出版有随笔集《零度疼痛》。

  《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是“南方批评书系”之一,应该说,该丛书主编对洪治纲及《守望先锋》一书的评价是诚实到位的:“洪治纲是当下十分活跃的青年批评家。敏锐的眼光,缜密的思维,准确的判断,坦诚的胸怀,一直使他的文学批评保持着鲜明的个性锋芒。本书是他多年来研究先锋文学的一部最具系列性和代表性的专著,也是一部研究先锋文学的‘理论指南’。”

  该论著的主体部分涉及先锋的历史境域、先锋的主体向度、先锋的艺术实践、先锋的文本动向、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发展主潮、世纪之交的先锋(危机与障碍),排列紧凑,逻辑严密。这样的框架有理论的高瞻远瞩,有历史的语境观照,有文学实践的细致分析,有宏观与微观的融会贯通,其中主体向度、艺术实践、文本动向部分写得尤其精彩。《守望先锋》表现出先锋式的艺术敏感,与他以往的专著对比,可以发现,洪治纲对文本的判断、对理论的探讨,在锋芒之余,又增添了学理气质。这似乎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黄发有

  黄发有,男,1969年生于福建上杭。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西方汉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客家移民文化等专题研究,出版有专著《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想象的代价》等,并著有随笔集《客家漫步》。

  《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版)进入文学与文化的视角相当独特,黄发有从文学生产学与经营学入手,去研究文学事实、文化现状,“针对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文化、媒体趣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考察文学环境与文学生产的互动模式”——这其中无疑暗含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提示(曾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图表与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考察与文化分析),当然,大众文化研究的手法在《媒体制造》一书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黄发有用跨学科的方式对文学期刊、文学出版进行研究,基本上勾勒出了对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接受的历史轨迹,而这一过程,又是基于对各种有代表性的文本的考察而完成的。

  黄发有的学术视角独特,论说有理,从关系学中对具体而抽象的文学生态进行了分层次的总体把握。《媒体制造》一书证明,对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的考察,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同样重要、同样有效。

  本版撰文:胡传吉

  2002年度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陈晓明是当代文学话语变革最为敏感而深刻的见证者之一。他不仅善于对新兴的文学势力作出准确的命名,更善于在复杂的文化境遇里,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理论视界和观察方式。……他的《表意的焦虑》,复活了一大批在别人笔下业已死去的文学事实。

  2003年度文学评论家

  王尧

  王尧素以研究“文革文学”和

散文史著名。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广博,思想立论谨慎、严密。他通过梳理原始史料而建立起来的文学视角,为求证当代文学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他为文学研究如何从纸上空谈回到具体的现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04年度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李敬泽的文字温婉细腻,圆融通透。他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文学批评的悠久传统,也浸润着深刻的现代意识。……他对文学生活的敏锐观察,对文学实践的积极参与,对作家写作难题的精辟解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格局,并为重建批评与写作的对话关系树立了一个典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