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2005年的诗坛,诗歌活动非常活跃,但作品实绩却是平缓的。从主流诗歌期刊、民间诗歌报刊到网络诗歌,诗坛不乏动静,但真正的诗歌写作,却往往隐匿在暗处。因此,发现好的诗歌、真正的诗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困难的事情。相对于其他文体,诗歌具有传播方面的特殊性。“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组委会秘书长谢有顺说:“由于诗歌具有很强的
民间性,尤其是它的传播,很多都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和发表体系,而是转向了网络和民间诗刊,所以,诗歌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是最容易被遮蔽和被遗漏的。很多的好诗歌,因为没有公开发表,所以很难进入专家的视野。我们这次推选活动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尽可能地将出现在专家视野里的好诗遴选出来,我相信,遗漏的好诗,一定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要多得多。但这是一件无奈的事情。”
得到本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诗人”提名的有五位:“莽汉”诗派代表人物李亚伟,“地质勘探者”般的诗人雷平阳,善于捕捉普通生活的卢卫平,“二十年磨一剑”的王寅和将现代诗写出“古风”味道的陈先发。这五位诗人及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2005年度中国诗人的写作努力和诗歌业绩。
李亚伟是上世纪80年代“莽汉”诗派的创立者之一。“莽汉”诗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抗性,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派别之一,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真正重视,李亚伟的成就也一直未被真正认识。《豪猪的诗篇》总结了他这二十年来的诗歌成绩,让人们真正认识了一个似粗放又细腻的“诗坛莽汉”。
雷平阳的诗被认为具有“草根性”:一种扎根于个人之根、生命存在之根、现实地域背景之根与传统文化之根的写作。他的诗歌貌似粗鲁,实则精细。无论在结构、叙事还是语言上,雷平阳的诗歌都具有这个时代所少有的探索风格。
卢卫平的诗歌被评论家陈仲义称为“新在世主义写作”,他善于体悟粗糙的生活并在诗歌中写出生活的厚重。他的诗歌有一颗世俗心,但又充满理性、理想的光芒。另外,作为一位家住珠海的诗人,卢卫平的诗歌写作能取得全国性的影响,对于广东诗坛,颇具启示性意义。
《王寅诗选》集纳了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直到今天的作品。从全民皆文皆哲学皆高深思想的80年代,到全民皆商皆消费皆世俗生活的90年代,王寅一如既往地写着那些清澈明朗的有关地理、人文、艺术的文字,也一如既往地在诗歌中倾泻,并体现出他独特的兼具理性和情感的高贵优雅。
诗人陈先发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将纯粹抒情推上诗坛顶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05年《前世》的出版却让人发现,陈先发依然走在当代汉语诗歌实验的前列。陈先发近十年的诗歌创作,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种儒家式的悲悯情怀的突显。他告别了早期天才少年式的纯粹抒情,低下头来,关注并担当大地上的苦难与悲辛。他多年来在寂寞中的探索,为中国当下诗歌的版图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可能。
提名名单
李亚伟
李亚伟,男,1963年出生。1982年开始现代诗创作。1984年与万夏、胡冬、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莽汉”诗歌流派。他的诗歌最早多以在酒桌上朗诵的方式发表,后以一首《中文系》在全国各大学的中文系被广泛传抄。李亚伟在诗歌写作中表现出的卓越的语言才能和反文化意义,使他被认为是北岛之后最受欢迎的大陆诗人之一和中国后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
《豪猪的诗篇》(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版)是李亚伟的第一本诗集。书中收录了李亚伟从1984年到2005年的135首(篇)诗歌和文论。诗集的名字“豪猪的诗篇”,取自于1984年他创作的莽汉诗《硬汉》中的一句“我们本来就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身为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莽汉”诗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诗人,李亚伟的诗风既豪迈奔放又细腻妖娆;既有日常口语的通俗运用,又有古典意象的巧妙嫁接。他贯于打碎和重组传统的词语和句式,造成极强的外在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其作品表面看似粗放,实质文字考究,具有严肃机智的思想内核。可以说,他以20多年的诗歌探索与实践捍卫了汉语本身的品质和荣耀。评论家李少君说:“在我看来,‘莽汉’其实是最能代表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精神的。而不是被势利的评论界捧得上了天的‘非非’与‘他们’。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精神气质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而在这个意义上,莽汉最具有代表性。”
雷平阳
雷平阳,男,1966年秋生于云南昭通,云南省作协签约作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出版诗文集《风中的群山》,田野考察《普洱茶记》,散文集《云南黄昏的秩序》和《画卷》等。
雷平阳的写作风格曾经在中国诗坛备受争论,一首题为《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的诗作在2005年引发了激烈争论,在网上更是吸引了百万网民的关注。雷平阳说自己的作品是“乡愁诗歌”,是自己对在云南的生活以及环境的体会,正如人类的精神倾向都会有“根”,他的“根”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认真地面对这片高原,以及对子孙后代生活环境的考虑。诗人牛汉对他的评价是:雷平阳的《秋风辞》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融合经验与智慧,展示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李少君也表示“看好雷平阳的诗”:“雷平阳的诗歌是有一种实在的生命质感与深厚的生活经验的,是从个人出发,看到什么写什么,像一个地质勘探者,有片断式的纪录片风格,但内在有一种深沉的生命感,也很有地域特点,这是我对雷平阳《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这首诗作的基本评价。”他认为,雷平阳的诗对具体细节非常执拗,观察入微,其乡土性也并非传统的乡土性,而是非常具有现代意味。而评论家谢有顺更是认为,雷平阳是一个真正对大地、对人性存着赤子之心的诗人。
卢卫平
卢卫平,男,1965年生于湖北红安,现居珠海。1985年开始写作,曾参加《诗刊》第十五届“青春诗会”。出版有《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等诗集。
《尘世生活》(珠海出版社2005年4月版)是卢卫平2005年推出的新作。“楼道的灯坏了/我摸黑走到七楼/打开家门/我发现/我的家竟然那么亮堂/多少年视而不见的东西/也在闪闪发光”。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天涯》主编李少君如此评价这首诗:“他在黑暗中等待着,突然灯亮了,这一瞬间他发现周围环境改变了很多,楼道上的物品、甚至垃圾,都觉得亲切、可爱。读他的诗,我们也应该被他的诗歌照亮。”他认为,卢卫平写作很扎实,“有种生活厚重感。他把在生活中看到、想到、体验到的,转化成诗歌。他的诗读时开头很平淡,读着读着突然会有亮点。”评论家陈仲义评论道:有人评价卢卫平的写作总体上是平民化的写作,我更倾向于是一种新现实主义写作,或者叫新在世主义写作。由于他的根扎得比较深,我觉得他这条路走的还比较宽广。作家陈建功则认为,卢卫平的诗,是“枝条向下”的,很关注普通人、底层人的生存状态,更上升为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关注。他的语言风格带有一种冷峻、幽默,用一种宽容、幽默的态度对待生活,里边藏着非常冷静的思考。
另外,在2005年,卢卫平在《诗刊》、《人民文学》、《作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大量诗作,这在漠视发表的广东诗坛,是不多见的。
王寅
王寅,男,上海人。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教师、编辑、记者、电视编导,现为某报记者。从读中学时便在纸上涂抹古体诗的“第三代诗人”王寅,写了近30年才出版第一部诗集《王寅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版)。此前,他的诗作只是散见于韩东、西川、李亚伟等第三代诗人或后朦胧诗人的合集中。
《王寅诗选》拣选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直到今天的作品。他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元素、司空见惯的日常细节,通过其神性的智慧、多变的修辞,成功地将有限的现实生活转换为无限的精灵世界。在王寅的诗中,修辞不是方法,不是技巧,是目的,是结果,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他用语言最大限度地表达出现实生活有可能呈现的敏感细腻和丰富质感。诗人梁晓明评价道:“王寅的作品总有一个冷静的身影和一副沉稳的眼光处在作品的旁边,‘旁观者’的描述和态度使得王寅的诗歌显得超然而迷人。”
学者林贤治则认为:“王寅把里尔克式的沉思、卡夫卡式的荒诞、萨克斯式的孤独,在一致的命运中结合起来,构建自己的主题和形式。生存的不安全感,这类‘世界性主题’在此前近百年的中国新诗中从未有过,所以是开拓性的。他的诗有一种天然的质感,木质、珐琅质,但肯定不属于重金属一类。简约、明晰、现代而又古典,节制中保持质朴,激情中不失优雅,注重细部,整饬讲究,从容不迫却有一种内蓄的力。”
陈先发
陈先发,男,1967年10月生于安徽省桐城县(现桐城市)孔镇。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供职于新华社安徽分社。代表性作品有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长篇小说《拉魂腔》,散文《从乌衣巷到什刹海》等。
《前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共选诗101首。诗集体现诗人创作风格的很大变化,从早年单纯地对爆发力的追求转入对作品进行“古诗源”般的协调与中和。“我多么渴望不规则的轮回/早点到来,我那些栖居在鹳鸟体内/蟾蜍体内、鱼的体内、松柏体内的兄弟姐妹/重聚在一起/大家不言不语,都很疲倦/清瘦的颊骨上,披挂着不息的雨水。”这是陈先发的《伤别赋》。诗人柏桦这么评价他的诗:“儒与侠,甚至中国蝶成为他一个新的出发点。《前世》中有这样的诗句:‘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我在他的诗中也的确感到这只中国蝶的一颤,同时也感到了他的儒侠风骨。说得具体一点,那一颤是如下诗歌的轻灵(其中夹有沉痛):《丹青见》、《最后一课》、《鱼篓令》、《井水词》……那风骨却是如下诗歌的沉痛(其中夹有轻灵):《与清风书》、《铁匠》、《杀狗》、《戏论关羽》……以上两种风格(诗名亦极好)相互渗透,成了诗人相依为命的诗歌命理,它既是一种关涉到谶讳的心灵平衡术,也是关涉到文本的诗意平衡术。另外,他的诗虽添入了古风,但现代性仍然是压倒一切的。”
本报记者黄长怡
2002年度诗人
于坚
在这个日益光滑的世界,于坚的诗歌是少有的粗砺言辞之一。……他简朴而百无禁忌的写作,的确重新唤起了我们对存在和事物的挚爱。他在2002年度发表的一系列新作,有着诗人性情的天真流露,并将接续传统的情怀和风尘仆仆的个人魅力结合得完美无缺。
2003年度诗人
王小妮
王小妮的写作沉着,从容,充满耐力。她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她迷恋词语的力量,并渴望每一个词语都在她笔下散发出智慧的光泽和悠远的诗意。她发表于2003年度的《十支水莲》等一系列诗作,深刻地阐明了诗人内心的宽广、澄明、温情和悲悯。
2004年度诗人
多多
多多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返顾的写作勇气,近乎完美地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在2004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