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杨延文不甘做世界二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6:01 北京晚报

  时隔20年,著名画家杨延文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昨天上午,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等单位主办的“山水有情———杨延文作品展”开幕,展览将持续到3月30日。对于曾经师从大师吴冠中学习油画的杨延文来说,这也是他在中止油画创作、尝试中西结合、开创中国画“山水人物画”风格的成果展示。比起似乎更让年轻人喜欢的“油画”,提起“国画”很多人会联想到沉重的墨色,不过杨延文却骄傲地表示,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在四处找票、争相来看他的画展,因为他的画中充满着让人
雀跃的时代精神。

  记者:时隔20年再次在美术馆办画展,您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杨延文:20年也就整整相隔一代人了。1986年的那次画展,我40多岁。现在,我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绘画也进入了成熟期。比起20年前,我思考的问题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名、利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更多的是要向世人展示,说出自己想说的理念。

  记者:能说说您的理念吗?这种经过20年的时间酝酿而成的理念。

  杨延文:经过这么长时间,我经历了从“有法”到“无法”的探索,已经有些“得道”的意思了。我要展示出的,是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语汇、观察方法、审美见解,更关注的是我对社会是否有启迪。

  改革开放若干年,现在的人都对“个性”很看重,都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在

和谐社会里,当一个艺术家在时代、社会、生命给你的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你就发现要总结。总结的结果是为了警世后人。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而任何真正的艺术品,都一定是有时代烙印的作品。要想具有这些,就不能偏执于“个性”,而要回归生活。

  记者:您的作品很多展现的都是“老”题材,比如老石门,老石桥、古镇等。但包括年轻人在内,在看您作品时都不会觉得沉闷,反而有一种明快、向上的东西。

  杨延文:老题材,不意味着不新。只要你用新的视觉,审视当年的老景观,就会赋予它新的内容。比如说老石门。它记录了我们若干代农民的沧桑。都说农村穷,但农村不缺乏欢乐。很多人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热爱着它,这种情调高级了!所以在画里,你透过石门,能看见小屋、瓜菜这种色彩的活跃,这也是种现实与古老传统的结合。

  记者:关于您的风格是存在争论的。比如您的油画基础与国画表现。

  杨延文:其实在几十年前我们就开始了中西结合的尝试。从油画到国画,只是一个工具改变的问题,我们的审美没变,我们的文化底蕴没变。中国画表现形式舒展、写意,可以让你抒发中国文化特有的潇洒。但油画就不行———拉不开笔。还有一个原因,在我习画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油画还很难融入社会,何况它不是画者的“母语”。所以你技巧再高,也是世界二流水平。

  记者:一说“国画”可能就联想到沉重。不知道您对画展吸引年轻人有没有信心?

  杨延文:不仅有信心,事实上很多年轻学生都在到处找我的票。我是一个公开反对现在美院教学法的人。现在学生走的都是临摹、写生、创作、

毕业论文、出版这几步路。我觉得这没有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一个人一上来你就让他临摹古画,一下就把这个人封死了。这就像恋爱一样,要自己选择,不能别人强加于你。还是我说的“回归生活”,把学生们都轰到生活里让他们自己选,等他们选到素材了,发现不会画,老师再告诉他们绘画的技巧。这样才能有每个人特有的创造。传统的延续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也是根本的,还是“创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创造,就不会流传很久。只有融入生活,具有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你所表现出的生活和激情才能给人启迪。刘颖文程宁摄

  杨延文在当代中国画坛是公认成就卓著的代表画家之一。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1978年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从油彩转向墨彩,走上了现代中国画的创作道路。现任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网络编辑:赵志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