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坛渴求健康争鸣环境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8:1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陈熙涵

  白烨的博客虽然关闭了,但对韩白之争的关注却依然在网上网下持续升温。

  目前,韩寒博客的点击率已超过700万,有超过4万人阅读了双方的“檄文”,相关评论近300条。一方面是热闹还没看够,另一方面,可能也希望在本次争论中看出些更有意味
的东西来。

  跟近年来的每一次文坛吵架一样,韩寒白烨之争本来是从正经的话题开始,为什么会迅速转向看无聊的热闹,就此再也回不到正经的话题上来了呢?我想,这或许和当下的某些社会心态有关。大家都喜欢“找事”,一旦有了事怎能不没完没了地像蚂蚁一样围着热锅转。谁谁谁哭了,谁跟谁吵起来了,这些经常变成娱乐新闻的头条,阅读者也对此津津乐道。话题本身的丰富性反倒在看热闹心态的掩护下渐成盲点。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试图听到关于这场“口水仗”的更为理性的声音。耐人寻味的是,就像湿手怕沾干面粉,几乎所有的被访对象都“拒绝”对此事再发表看法。一场关于新生代作家的争论,原本可以是一场两代人在思维方式和文学观念上的碰撞,却演变成了一场尴尬的默剧。毕竟,这场“口水仗”的一方是“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另一位是著名文学评论家。

  文化发展需要健康的人文生态。而这种生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创造平等健康的讨论和争鸣环境。吵架并没什么了不起。苏格拉底不就整天站在街头跟人吵架吗?问题在于,人家总是把鸡毛蒜皮吵成哲学,而我们为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的文坛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态环境?人们对关于韩白之争的“第三种声音”的关注,不正是反映了对文坛需要健康的人文生态的渴求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