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从《纳尼亚传奇》看电影评论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9:20 南方网

  在《断背山》上映时,美国一家媒体登出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断背山:他们为什么不去旧金山?》。这个标题的意思是,片中的那对同性情侣如果到了民风相对开放的旧金山,应该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去呢?看懂了《断背山》的观众肯定会觉得这个标题如果不是开玩笑,就是无理取闹———如果他们真的去了旧金山,那么《断背山》就是一部励志片,而不是一部“李安的电影”了。这就说明,在评论一部电影时,了解影片要达到的目的,它所针对的观众群,它自身的逻辑,往往要比用现实世界里的逻辑来要求它更重
要。借着《断背山》,我想说说另一部电影,那就是刚刚在国内上映的《纳尼亚传奇》。

  儿童片需要儿童的逻辑

  《纳尼亚传奇》在国内遭到了一些恶评,很多影评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太过幼稚,完全是把观众当孩子耍。不过我认为,“幼稚”正是《纳尼亚传奇》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如果从电影自身的逻辑来说,这不但不是它的缺点,而且是它所倚恃的特色。

  《纳尼亚传奇》改编自C·S·刘易斯的畅销儿童小说。这套系列小说绝不同于《指环王》,甚至也不同于《哈利·波特》系列,它更类似于“经典式”的儿童故事。

  这本书的插画也绝不是写实的幻想画,而是可爱的儿童读物简笔画。

  实际上,把这种“经典式”的儿童故事搬上大银幕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好莱坞的体制下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这类文学作品给人“低精度”、“跳跃性”的感觉,或许小投资的另类电影,或者传统的二维动画片更能体现这类作品的精髓,而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要求的恰恰是“高精度”和“连贯性”。事实上,以前根据这类作品改编的《精灵鼠小弟》就失去了很多原著的“精灵”劲儿,而《怪医杜利特》更是恶评如潮。《纳尼亚传奇》试图在好莱坞大片的特点和“经典式”儿童读物的特点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只用了相当有限的叙事、剪辑和摄影技巧,服装和美工也相当“克制”,并不刻意追求新鲜和刺激,与《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等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最有趣的还是片中的逻辑表现。

  “经典式”的儿童故事的逻辑并不追求严密,然而也并不是没有逻辑,从而达到了“天真烂漫”的效果。比如说,《纳尼亚传奇》故事的基石是“纳尼亚王国等待亚当儿女的到来”,这也就是几个“小屁孩”能战胜强大的白女巫的原因。《纳尼亚传奇》只用对白的形式说了这个原因,却完全没有给出更多背景性的解释,也没有做大量的铺垫,似乎很难让心智成熟的成年观众信服。

  相比起来,《指环王》对其故事的基石“强大的指环”却进行了无所不用其极的铺垫,从开头的“指环大战”到指环对弗罗多的无数次折磨,这使得成年观众也能够全盘接受这个设定,从而融入到故事之中。然而《纳尼亚传奇》不是《指环王》,它面对的主要是儿童观众,儿童乐于接受简单、令人鼓舞的假定———想想看,小孩看到小孩一下子就成了救世主,心里肯定会高兴得不行!最有趣的例子是片中的一个细节:几个小孩念叨:亚当的儿女到来,纳尼亚就会迎来春天,春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冰会化掉!结果往河里一看,冰果然化了!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改编自“经典式”的儿童故事的电影,《纳尼亚传奇》做得相当出色,可以说是近年来还原儿童故事感觉最出色的电影,在这方面几乎可以和经典的好莱坞老片《绿野仙踪》、《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相比。它的遗憾在于对好莱坞电影本身的优势调动还是不够,最后的大战做得不够过瘾。这也是迪斯尼出品的真人电影的一贯特点:只要剧本有卖座潜质,特技做到七成好就成,《加勒比海盗》是另一个鲜明的例子。

  然而,作为成人的影评人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不会喜欢《纳尼亚传奇》这种“幼稚”的电影,那么评论时应该采取怎样的立场呢?或许可以允许我在此谈一下我对影评的一些看法。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影评

  从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对文艺作品的评论分为客体评论、主体评论、技术评论、思想评论、文本评论等等。客体评论的意思是从评论者从创作者的角度入手,评论他的创作目标是什么,以及他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而主体评论是从评论者的主观感觉入手,俗一点说就是“这部作品让我爽了没有”。中国的“学院派”比较善于思想评论、文本评论等方式,而这些方式比较适合学术刊物,而对主流媒体“水土不服”。据我的考察,电影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的影评大多是客体评论和主体评论的结合。影评人会主动地站在一部电影的目标观众的角度看待它,从这个角度来评述它是否令自己满意。而实际上,让目标观众满意也往往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客体评论和主体评论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和电影发达国家目标观众清晰细致的划分也是相得益彰。如果用上述的评论方式来看,以儿童观众为主要目标的《纳尼亚传奇》就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反观我国的电影市场,目标观众群正在慢慢形成,同时影评的力量也在逐渐成长。现在国内很多影评都太过偏重于主观感受,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只有把主体评论和客体评论有机结合起来,影评才能和电影工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当然,这也和电影工业的整体进步是分不开的。

  编辑:尔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