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他们奠定中大戏曲今日地位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9:50 南方都市报

  中山大学中文系举行“纪念王季思、董每戡教授百年诞辰”研讨会

  他们奠定中大戏曲今日地位

  本报讯(记者黄长怡)3月25、26日,“纪念王季思、董每戡教授百年诞辰暨中国传统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佛山举行,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追忆了王、董两位教授的治学
、生平往事,深情缅怀这两位戏曲界的大家。

  “两位先生都是敢于说自己的话、有学术个性的大家。”在追思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李修生这样评价王、董两位教授。他说:“王先生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同时,也带领很多人走正确的学术道路,有骨气、有创造性,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首都师范大学张燕瑾教授认为,衡量一位教授的成就,除了看他本身的学术贡献外,还要看他能不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学生,为学界培养一个人才梯队。“从这一点看,王季思先生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上世纪80年代初,王季思受教育部季托,举办戏曲师资讲习班,为各地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研究和教学人才,也为中山大学留下了一支梯队完备的古代文学与古代戏曲研究的学术团队,该校戏曲专业始终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至今仍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重点学科。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寰中则评价董每戡教授“一生悲剧,九死不悔”。他回忆道:“董先生晚年家徒四壁,体弱多病,而且右手有残疾,给学生上课黑板写字要用两只手才拿得稳粉笔。但董先生坦然面对命运,还作诗道‘我爱青山青未了,青山笑我老蹒跚’。”苏寰中说:“从学术、到人品、到气节,董先生都是真正有脊梁的人。”

  王季思、董每戡两位教授的学术风范也让追思会上不少学者慨叹不已。黑龙江师范大学的薛瑞兆回忆,自己入学时王季思老师已78岁,但对学生的教导依然一丝不苟:“有一次批改我的作业,王老师居然用了几千张小纸片,密密麻麻写满校注意见,贴在我的作业上。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让我灵魂深受震撼,教我知道怎么做人、做学问。”

  王起(1906-1996年),字季思,戏曲史家、戏曲教育家。1948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直至去世。著有《西厢五剧注》、《玉轮轩曲论》等,主编有《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全元戏曲》、《中国文学史》(与游国恩等合作)等。

  董每戡(1907-1980年),戏剧家、戏曲史家。1954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在全国首开中国戏剧史课程。1957年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回中山大学后不久因病去世。著有《中国戏剧简史》、《〈琵琶记〉简说》、《五大名剧论》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