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农村有人无戏看 城市有戏无人看参加白玉兰颁奖活动的众名角认为,戏曲需城乡共同发展才有出路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7:5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王磊

  刚刚放下手中的奖杯,本届“白玉兰奖”的获奖演员昨天再度聚首,共话传统戏曲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谈到传统戏曲“农村有人无戏看,城市有戏无人看”的双重窘境,各剧种的名角坦言只有城乡两个市场共同发展,传统戏曲才能有活路。

  老戏乡村受欢迎一年演到头

  “豫剧的主要市场在农村。”获得本届“白玉兰主角奖”的李树建坦言,乡村对传统戏曲的需求,始终处于“吃不饱”的阶段。根据流传2000多年的“老戏”《赵氏孤儿》改编的《程婴救孤》,4年间在河南城乡就演出了500余场;另一位本届“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的谢涛,一年到头要在农村演出近300场;上海越剧院去年下乡演出25场,每场演出都有六七千观众,最多的一场超过2万人。

  乡村市场的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在3月上海

越剧院赴浙江苍南珠照垟村演出时,5天4夜10场演出,每场演出吸引观众超过6万人次。早晚场演出间有2个小时的间隔,很多观众都自带干粮,在台下站着等待着晚上的演出。珠照垟村已经十几年没搞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上越带去的《孟丽君》、《红楼梦》、《梁祝》、《血手印》、《碧玉簪》等传统“老戏”,是最受欢迎的剧目。

  传统难敲城市门改名傍“时尚”

  和乡村火爆场面形成对比的,传统戏曲在城市却遭遇重重困难。本地院团面临观众日益固定化、难于再拓展的问题;外地院团更是连“敲门”都显艰辛。晋剧《范进中举》主演谢涛告诉记者,只要上海观众走进剧场肯定能被他们的戏吸引,可是如何能让观众进入剧场却是一个难题。与《范进中举》有着共同遭遇的,还有闽剧、吕剧,甚至也有上海观众相对熟悉的川剧等传统戏曲。

  为了解决“敲门”问题,传统戏曲甚至不惜改变自己包装的“质感”,迎合城市观众的“时尚”品位。上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演的40多台演出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戏曲,其中有不少都在宣传上“回避”传统。彩调剧《刘三姐》,将原来的广西彩调剧团变成了“刘三姐剧团”,彩调剧也变为“大型歌舞剧”;云南省花灯剧团演出的《云岭华灯》也冠以“大型歌舞”。

  戏曲要有生命力城乡需携手

  戏曲必须更多关注农村市场。尤其是城市的戏曲团体,在拓展城市观众群之外,应更多地深入农村,满足农村对文化的巨大需求。戏曲进城时不得已改名傍“时尚”,显示出传统戏曲面对城市市场的无奈。但是,只有城市乡村两个市场同时繁荣,传统戏曲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传统地方戏需要‘进城’,和多元的文化碰撞,寻找求新求变的方向,否则只能坐失市场。”和农村一年近300场演出不同,《范进中举》2年间只在太原演过3场。谢涛坦言:“不进城就没有新方向,不知道如何进步或者修改。不能适应现代审美的需要,传统戏曲只会越走越窄。”

  “巩固农村市场、拓展矿区市场、开拓城市市场、打入校院市场。”李树建透露了解决“农村有人无戏看,城市有戏无人看”问题的“秘方”。《程婴救孤》有3个版本3种价格,“在都市四五万一场,进县城三万一场。要有服务农民的意识,也要有现代审美意识,唱腔要传统,表演要现代。受到更广大戏曲爱好者的欢迎,一个剧种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