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故事
傅国涌专栏
民国元年,翰林革命家蔡元培从欧洲返回,出任教育总长,在他提出的教育方针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育与德、智、体育四育并重。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曾在《新青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受到中外关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血泊中浮出水面,他出任大学院长,专门设立了一个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以青年画家林凤眠为主任委员,一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当年冬天林凤眠提出在长江流域、风景佳胜之地先建一所艺术学院,逐渐推广,以普及艺术、建设美育社会。提案得到大学院的批准,并由林负责建校,校址设在杭州。
1928年3月26日,国立艺术院(1930年改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今天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在西湖孤山脚下开学,以林凤眠为首任校长。蔡元培在讲话中说,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来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能渐渐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建立起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次蔡元培携夫人一起来西湖,没有住在新新旅馆,而是住在附近葛岭下的林凤眠家,那是一个简陋的木屋,他一住就是五天,政、学各界人士到这里拜访他时,无不感到惊讶。其实,他的用意就是要借此表示自己对艺术家林凤眠的推崇。林当时只有30岁,在浙江的声望不够高。他在林家下榻,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支持。(几年前,28岁的林凤眠从欧洲刚刚归国,就因蔡元培的推荐,当上北京美专的校长。)
国立艺专在抗战前夕有过十年的黄金时代,林凤眠出入于国画和西洋画之间,开创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新艺术,被艺术史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派”。国立艺专的师生中有一大批我们熟悉的姓名,不仅有画坛名家赵无极、李可染、吴冠中、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李苦禅、吴大羽、吴作人、董希文、常书鸿,雕塑家刘开渠,漫画家丰子恺,诗人艾青,作家张天翼,声学家张权,还有学者傅雷、钟敬文、王朝闻、常任侠、蔡仪,等等,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曾出没在孤山的晨昏月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