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部虚构之作动人,可能得动用多种元素,而以一部非虚构作品动人,一种诚实的姿态就足以有暗礁击石的力量。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纪实作品《遗产》,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它的感人之处就来自于对晚年父亲日常生活平静有力的追述。无论是在照顾父亲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忙里偷闲的写作中,作者都把自己还原成儿子的角色,他记述菲利普·赫曼的一切,仅仅因为:那是他的父亲——“他将作为父亲而永生,而且是那个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坐在那里下判决的父亲。”他必须写,还因为梦境缠绕,似乎预示着:关于父亲
的一切,“什么事你都不准忘。”
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获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犹太裔小说家,也是好莱坞青睐有加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早期有《再见,哥伦布》、2003年有由妮可·基德曼、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影片《人性污点》,明年还将上映一部《美国牧歌》,根据他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他的小说作品,常常表现出惊世骇俗的主题,也格外着力于老年之境。《遗产》同样描述的是老年之境,只不过,这一次和虚构无关。老菲利普因为中风、面瘫、被脑瘤困扰,作为儿子的菲利普·罗斯,陪他走完了最后的岁月,并完成了这部纪实之作《遗产》。作品完成于父亲离世两年后的1991年,并在次年为小说家赢得“全美书评人大奖”。
这是儿子献给父亲的纪念书,也是生命与生命的和解书。所有父子关系中都要经历的紧张阶段,都在菲利普·罗斯的笔下再现过。他记述父亲当年如何擅做主张,慷慨地把自己收藏的邮票赠人。他讲述上大学时,依然觉得无法摆脱父亲的权力阴影,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父亲还有许多怪癖,比如从不肯花35美分买报。一份《纽约时报》,总是等别人读过了再拿来阅读。到了晚年,还乱用儿子的关系,将许多不靠谱的作者直接介绍给菲利普·罗斯的出版编辑。在与病魔斗争的最后日子,他时而像孩子般无助,时而又像年轻时那样强悍。所有这些细节,都融化在一个中年儿子的笔端,暗流涌动,让我们忍不住想回望自己的父亲。
的确,当把父亲的一生像无声胶片一样展开时,所有读者看到的,并非是属于菲利普·罗斯的父亲,而是天下所有的父亲。他们都曾经强悍过,也将面临晚年的无助。他们的生命迟早会像枯叶一般飘落,没有人能挽回。在对生命的流逝痛惋之时,我们需要重新打量父亲,甚至接纳、欣赏他的种种怪癖,乃至最后时刻的奋争:“他用一种令人敬畏的爆发力呼吸每一口,这是他一辈子倔强坚韧的最后写照,是应当见识见识的。”我们还必须像菲利普·罗斯那样,面对父亲的屎,像每个父亲面对刚初生的孩子一样。“你清洗父亲的屎,因为你必须清洗……当你抛开恶心,忘记作呕的感觉,就会感到,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作者在此为本书点题,“我得到的遗产,不是金钱,不是经文护符匣,不是剃须杯,而是屎。”与此类似,作者还写到了父亲的假牙,儿子将父亲的假牙揣进兜里,他说:“令我吃惊的是,亲手握着它们我感到很满足。”“我就这么不经意间,跨越了我们之间身体上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在我长大成人之后,就开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一个父亲,也许在最后的岁月,才能赢回自己的儿子。而面对日渐衰老的父亲,儿子才会收起自己的反抗与冲撞,尽可能地理解父亲。所谓的父子关系,所谓的生命流程,都难逃那种“此情可待可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惋。菲利普·罗斯的《遗产》娓娓道出的,是我们每个人终将继承的遗产,因此,对《遗产》的阅读,理由会变得非常简单。一句话:我们都有父亲,而他,终将先我们老去。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