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告别电影的“臆想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7:37 大众网-生活日报

  如果从题材上探究,《一球成名》并不新颖;从情节上分析,也难逃老套之窠臼。但是该片出色的影像还原,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还有一种已经被自己遗忘了很久的东西:梦想。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两个人能够经历同样一件事情,哪怕只有一次,他们也将能够了解彼此,即便一个人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而另外一个人成长于电气化时代。《一球
成名》就成功地将我们曾经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奋斗历程再次成功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从而通过影像实现了无语交流。这就是影像的力量,也是《一球成名》的过人之处。

  传统上我们总习惯于把感情用文字包装起来,企图用这些特殊符号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而事实上它们却是语言所无法完全传达的。电影,作为另外一种语言,另外一种沟通的形式,透过感觉和影像,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和争战,以意志力、感情和情绪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障碍。

  影像的发明是伟大的,然而影像的存在却未能将这种伟大得以很好地继承下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凭空臆想开始成为许多电影导演的惯用手法,他们的思维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现实人类,任凭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作品苍白无力,不再通达观众的内心深处,既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明镜,也不能成为人们的生命明镜。就像是当年的《十面埋伏》给人的感觉一样,小妹和刘捕头、金捕头纷乱复杂的感情纠葛非但没有感动观众,相反却成为了他们一谈及就发笑的谈资。在电影人的喃喃“呓语”间,观众和导演的理解偏差越来越大,他们呈两极对立于屏幕的两端,对立于感觉的两端。

  中国电影观众已经流失很严重了,欧美、日韩的电影人正在虎视眈眈,我们的电影真的不能再是一个人臆想的展现了,听听曾拍摄了《伊万的童年》、《镜子》、《乡愁》等多部经典之作的俄罗斯著名电影人塔可夫斯基的谆谆教导吧:能够倾听和了解是人类极高的美德,上帝赋予人类能力去了解、体会人类共同的冲动,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

  本报记者秦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