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商业时代,名人同样苍白乏力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4:49 南方周末

  商业时代,名人同样苍白乏力

  ———陈村谈“博客”、“名人”、“商业”、“争论”

  □受访陈村

  (作家,99读书网“小众菜园”版主)

  □采访本报记者张英

  “千万别开博客!”

  用博客这么诡异的形式打架,大概是首创。我一直关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形式。有些网站出于商业的本能大胆实验了一把,尽全力推波助澜,放任网民不必注册就发评论。网络上的匿名和发言低成本,极大地鼓励人们不必沉默也不必跟日常状态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形下,对那些非常过分言论的管理已不可能,也许网站本来就不准备去管。粗鄙的“装逼”之类词语已成标题用语,成为门户网站的推荐标题。

  也可以这么说,中文,有史以来被最大化地毫无忌讳地用于书面攻击和谩骂,企图扫荡一切持不同看法的人,甚至中立都被视为可耻。这对以后的中文书面表达会有伤害。它可能指向任何人,包括刚才的支持者的一语不合。

  我关注博客的走向。它本是草根的原野,在网站的操作下,成为名人所圈的又一飞地。名人没有想到这是生地,征地容易平整难。余华在网站编辑的劝说下毅然开设博客,我觉得好笑,曾写“我声明,余华不是被我带坏的”一帖,笑他不好好改《兄弟》的下半部去开什么博客呢。近日再见到余华,他说:“我劝认识的朋友们千万别开博客!我现在已经没理由关掉它了。”

  这次论争,给商业网站带来巨大的点击,但对所谓的“名人博客”概念也是狠狠一刀。某些胆小、平和的名人会不寒而栗,他们看见了,在风浪起时,力劝“来开一个博客吧”的网站无法或无意掩护自己,不清扫地面。他们现在知道了,开博客有收益,也有成本。在商业面前,名人同样是苍白无力的。

  “永远不要批判年轻人!”

  韩寒他们的写作当然以青春为底色,较少意识形态的阴影。这样的青春文学,比以往老人家们代写的要精彩许多。他们培育了自己的读者,已形成群体。他们用自己的写作为后来人展示一条民间写作的路。他们靠自己生存,比离不开工资的专业作家更有自豪感成就感。他们已发觉“80后”这一称呼束缚了个性,要以自己的姓名而存在。希望他们在文学上不要小富即安。不要跟周围人计较,不要跟同时代的作家比,要跟大师比。

  今天的那些成功者很耀眼,但人数极少。绝大多数的年轻作者处境并不乐观。他们自己让自己专业写作,但市场未必善待他们(他们人数超过市场的接纳能力),市场压榨他们,要他们写一些未必有意思的文字。

  “80后”受惠也受害于商业时代。商业之外的评价体系已崩溃、失信,尽管轮廓还在。现在有个错觉,那些老家伙的手里还有“接力棒”,有人就曾提出“交棒”的问题。哪里有这样的事情?今天,在商业的新规则面前,大家都两手空空。

  年长者习惯平面印刷的三审,在那里他们的话语权较大。在网络这个刚发育的战场上,他们是必输的。年轻人可以“打死父亲”,老人不能“打死儿子”。余华说得好:“永远不要批判年轻人!”

  玩青春总是有限的,文学的本质不只是青春,而是对人性的认识和描述。我劝说,高看自己的年轻人,假如无意当公共知识分子,不要跟老头子PK,尤其不要跟糟老头子PK。他们时间无多,没人去动他们也要去颐养天年的。怎么有必要硬说自己是“纯文学”呢?青春易逝,有志气的作家,要跟后辈PK,跟文学大师PK。跟什么人打架久了,把眼光老盯着什么人,最后也会变成这样的人。我看到韩寒成了话痨,在博客上喋喋不休,禁不住摇头。他好像有点惋惜聚光灯怎么灭了。真正的作家,要靠作品来点亮灯火。

  指点不存在的江山

  这次争论的核心是面子,是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表面的润滑被语言捅破,春秋无义战,台词而已。当白烨身有“前科”摆出谱来指点早已不存的江山;当韩寒怒说一写博客就是文学,每部小说都艺术,频频拿“性”说事……他们的谈论注定已跟文学毫无关系,所有的意义是旁人引申出来的。

  作为小说家,我还关心“性格冲突”。韩寒是以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对抗出名的,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能令他有好的自我感觉的是对抗。白烨则习惯在华盖下发言,用“文情报告”自言自语。其他的一些作家算是“误入”吧,他们不明白网络时代的利害,随口说了几句就被拖下水了。

  网上可以提出问题,放大关注,但极少可能解决问题。直到今天,要争论,最好的战场在论坛,可以直接格斗。但因为网站不愿或不能支付巨大的管理成本,版主都是业余的临时的,在网上,最后的赢家都是精力最充沛、出言最无忌的网民。你有一个用户名,他有100个,你泡网一小时觉得很奢侈了,他全天挂着。更别说你一个,他们成千上万。在网上,许多自爱的人不掺和争论。他们知道,在这个没有章法的环境,一旦进入,自己的祖宗儿女都可能白白受辱。所以,那么多的名人不敢实名上论坛,韩寒也不敢。

  年轻总是激烈的,但有时候也觉得聪明过头了。例如韩寒,恼火了骂人就骂人吧,骂词已出,不要诡辩,说我不是骂你。这种敢做而不敢当的油腔滑调,令人对下一代的“骂人文化”也大摇其头。

  引发的问题还有:互联网应该有底线吗?中文的书面表达,针对具体的人,在今天应该有底线吗?

  网络永远不会安宁,以后一定还有争论,有奇观。

  (P115654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