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不免要为想求新求变而不得的衮衮诸公献一策。现在,成人仪式和成童仪式都已经被搬到了大成殿前。
4月5日,某中学在校长的带领下,100多名学生在郑州文庙大成殿前搞了一出“集体成童礼”。打着“一拜感恩,再拜效法,三拜明志”的旗号,“意识到使命和责任”、“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之类的标语被塞进这些孩子的手里。而相关负责人的笔记本上
,也随之增加了一笔“文化治校”的宏大功勋。
“一拜感恩,再拜效法,三拜明志”,成童礼上的呼号为这个活动塑起了发扬传统文化的金身。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认为,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以及礼仪老师的督导,孩子们就可以“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了。但走近一看,它却不过是一个贴着“发扬传统文化,有假包换”标签的假古董。
在这场活动里,烈士纪念碑被孔子的塑像所取代;鲜艳的红领巾被汉服袍袖取代;声泪俱下的纪念先烈书,被慷慨激昂的传统文化宣言取代;继承先烈遗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口号里,被悄悄塞进了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私货。这一切,揭出了“集体成童礼”的隐秘事实,这不过是一场被偷换了场地与对象的形式主义。
国人对这种形式主义的热爱由来已久。儒生们将最初的周礼,逐渐扩充成一套以“九畿”“六官”为代表的政治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儒家文化的运作形式,最终形成了一个文化形式主义的系统。
目前,中小学校则是展示文化形式主义的重要场所。3月5日“学雷锋”,九月初九为孤寡老人做好事……这已经成了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成童礼”,不过是这种形式主义的一种与传统儒家形式主义结合的产物。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此学校设计出这样的新鲜玩意,也实在是值得称道。在这里,我不免要为想求新求变而不得的衮衮诸公献一策。现在,成人仪式和成童仪式都已经被搬到了大成殿前。如果再往前追,就只能把集体“洗三”引进文庙的大门了。
当然在这样的集体“成婴”仪式里,也需要进行一些合乎当代社会生活需求的改良。老舍在自传里记录了老北京“洗三”仪式上白姥姥念的那段祝词:“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陈腐的调调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不妨改作“先洗头,住洋楼;后洗腰,强肾壮阳他好我也好;洗洗蛋,吃软饭;洗洗沟,做教授”,讨个新时代的新口彩。
□徐来(上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