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金像奖,下一站内地市场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7:0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走进第25个年头。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香港电影历经了沉浮坎坷,也走过了辉煌岁月。不管怎样,正如本届金像奖主席文隽所言:“那都是香港电影最美好的时光,而25岁的金像奖,正是风度翩翩美少年。”金像奖就像是香港电影的温度计,可以说,港片兴则金像兴,港片衰则金像衰。文隽说:“回顾和总结,承前再启后
,是今日金像奖必须肩负的责任”。记者采访众多香港影人时了解到,香港电影金像奖接下来将会更多地和内地合作。

  萌芽期

  香港影评人自娱自乐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萌芽期是1982年~1990年。

  香港金像奖最初是由香港资深的专业杂志《电影双周刊》发起的。《电影双周刊》的现任主编、同时也是香港金像奖协会的董事陈柏生至今仍记得25年前的情景:“记得是1981年11月,在一次《电影双周刊》的编务会议上,谈到每年搞的十大华语、外语片评选时,我说‘我们能不能搞大一点’。”“搞大一点”的意思是搞一个像模像样的颁奖礼,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在座各位编辑的支持,于是他们于次年三月九日,在艺术中心寿臣剧院举行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当时找来了香港电台赞助,第一届总共设立了五个奖项。也是在那一年,香港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许鞍华拍出了《胡越的故事》,这部故事虽俗、但感怀至深的作品,使许鞍华被誉为当时香港影坛“创作力特别强的导演”。同一时期的导演章国明拍了《边缘人》,也是通俗片当中的佳作。不过最后首届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属于方育平的《父子情》,这部电影走的是写实文艺路线,在众多的商业片中独树一帜,显得十分突出。石琪在当年的评论中指出:“能在香港拍出,又吸引到不少观众,这是特别可喜的。”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的话点明了当年金像奖与大众的格格不入:“电影人会将电影当成是一种艺术来对待,但是大众只会将它当作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届金像奖《警察故事》可以说是香港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香港功夫电影从此完成从功夫电影向动作电影的转型;而从第六届《英雄本色》之后的近十年中,英雄片和风云片都大行其道,并影响了内地的观众。与此同时,香港电影的另外两个极端关锦鹏和王家卫也逐渐受到关注。

  1988年,香港影业协会成立,第二年,香港电影导演协会成立。

  起伏期

  类型片大行其道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起伏期是1990年~1997年。

  直到今天,《电影双周刊》总编、金像奖协会董事陈柏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的一度辉煌:“那个时候香港电影充满了包容性,任何题材和类型的电影都有着它的生存空间,包容和多元化,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主要特征。”那段时间的香港电影公司的老板们赚得钵满,所以也肯投资给年轻导演一些机会,一些专门拍摄商业片的大公司也开始涉足文艺电影:嘉禾拍了《阮玲玉》,德宝拍了《等待黎明》,连邵氏也拍了《非法移民》。

  这段时间,香港电影出现一批有个人风格的导演和作品,类型片大行其道。香港电影也从这个时期开始真正在世界影坛有了地位,有了王家卫、有了许鞍华。金像奖在这段时间也有了自己的改变,从得奖名单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香港电影百家争鸣的特点,没有谁可以一手遮天——当然,王家卫是个特殊的例子。不过从大众的角度来看,那几年香港最大的奇迹是:周星驰的横空出世。

  出了得奖名单上的改变之外,金像奖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最为本质的改变,那便是在1994年注册成为香港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进入了企业化的时代。金像奖从这个时期开始,自负盈亏,财政独立。随后,不断有新的电影工作者协会加入到金像奖成为属会会员,直到现在,一共有13个协会,每个协会派出一名代表作为金像奖协会的董事。陈柏生说,也是从成立公司开始,金像奖有了自己固定的资源,也有利于扩大颁奖典礼的规模。他举例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成立公司以前,每年金像奖颁奖典礼的转播电视台都只付给金像奖1块港币的费用!”

  不过这段时间的金像奖仍然和香港电影一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低潮期。

  成熟期

  与内地合作成为一种趋势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成熟期应该从1998年算起到现在。

  1998的香港电影,被认为走入低谷。香港电影三分之二的票房在香港之外,在金融危机和好莱坞的冲击下,香港电影开机数目大量减少——因为没人买。这期间用数码机拍摄的影片大量出现,走的是内地VCD市场。这样,大银幕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观众不愿到电影院花那么多钱看烂片,喜欢租影碟。

  死寂的电影市场并不妨碍盛大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如期举行。在2000年两部重头影片《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的照耀下,之后的香港电影市场开始升温。2003年,香港痛苦地经历着非典。这一年,张国荣和梅艳芳相继离世。不过这一年的第22届金像奖却被誉为是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届。那个阶段的金像奖主席是张同祖,而他最为难忘的是非典之年的金像奖:“当年为金像奖颁奖典礼办与不办争个不休,我始终认为,社会不应为非典而停顿。”当年的4月1日,金像奖协会正在开会,突然有记者打进电话求证张国荣的死讯,这个消息令反对的声音更大,尤其是张国荣的好友梅艳芳。张同祖回忆,为此他们在梅艳芳的家里开了一个通宵的会,告诉阿梅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更加不能放弃,要挺下去才显得没有自乱阵脚,更可以为市民打气。

  非典时期的香港电影众志成城,但决不是昙花一现。作为一个亲历者,经历过24届金像奖的董事陈柏生认为,金像奖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香港电影人的顽强和齐心始终在作为动力。

  舆论普遍认为,最近两年的香港电影将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也就是电影工业突破瓶颈、实现飞跃的一个阶段,而其中最大的出路便是与内地的合作。去年和今年的金像影后章子怡和周迅都是内地的演员,连王家卫都表示“香港电影的第二春在内地”。2002年,金像奖加设了“最佳亚洲电影奖”,而今年则突破性地拥有了四名提名表演奖项的内地演员——这些迹象仿佛在表达一种信号:金像奖也将进行一次大的融合。不过陈柏生肯定地表示,目前金像奖协会还没有打算增加关于内地电影的奖项,入选影片的范围还是港产片(包括与内地合拍片)。

  1982年,第一届。2006年,第25届。回味金像奖的历史,便是回味香港电影的历史,同时也便是回味香港电影人的奋斗史。本届金像奖特刊上,文隽这样写着:“25年了,金像奖已经茁壮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从孕育、摸索、成长到稳定,到今天,已风度翩翩。”

  本报记者 潘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